返 回

对《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征求意见稿)的几点建议

省政府、清华大学联合课题组专家能于4月—8月仅四个月的时间内,提出如此有战略高度、有覆盖广度和内容深度的关于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建议,特别报告中第27页对“观念”的剖析,更是入木三分地指出了云南经济技术发展的固蒂,报告对于云南经济发展,将会起到高屋建瓴的深远影响。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省内信息系统建设实践的技术管理人员,总结多年来省内电子、软件、信息企业和市场的发展变化,结合近年来全球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对“报告”有以下几点补充建议:

1、报告中对省内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的着眼点偏重于学院、研究所等单位,对已走入市场或基本完成向市场行为转变的省内企业分析欠深度,对这类企业在引导、催化、建构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信息)产业方面能发挥的重要带头作用重视不够,对此必要性和现实性认识不足。

2、电子信息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应有一个特殊的位置,它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又是其他产业的血液或润滑剂,江总书记说:“四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应将信息产业置于高新技术龙头的地位。电子信息企业又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的经营类型:

① 硬件产品生产(如:南天集团);

② 网络接入和传输(如:邮电网、广电网、英茂网);

③ 信息采集组织和发布(如:169、省计委、省经委、统计局、云大等);

④ 应用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工程(如:优耐达公司、海特公司、省软件中心等)。

不同运作类型的企业所需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市场营销方式、人才知识结构都是完全不同的,对云南省而言,尤应加大对低投入、高产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社会需求强盛的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采集和发布等类型企业的投入和扶持,改变云南信息闭塞导致观念落后的整体状况,扩大对省外、国外的全面交流。

3、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所策划的市场营销策略之争,报告中虽指出云南缺乏人才的现状,但其解决方法过于偏重学历价值,主要寄希望于各种学院的博士培养,这固然是重要的一方面,但会有较长的滞后期。应像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以人为本落实产业目标,确立一批30—45岁的年富力强、德才兼备、有实际企业动作经验的技术型管理人员名单,作为重点产业各企业的具体领导,针对云南现实,积极、紧迫地开始按目标体系工作。

4、报告从总体观念上未能确立人在企业中的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和人应体现的价值,应明确提出以体制改革为核心建立新型现代股份制企业(而不应将目光永久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而难以迸发活力的各科研院所上),自觉地重组社会资源,充分关注企业经营者——人的利益,以培养一大批改革的受利主体为继续深化改革的动力,在改革进程中,大力发展私有经济成份在股份制企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的比重,实践证明,只有藏富于民(而非藏富于国或藏富于企业),使“人”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确保企业——产业——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避免再有褚时健那样的悲剧型企业家。

199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