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研发部 韩志刚
自南 郭先生星夜从齐国皇家乐团不辞而别之后,在齐国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了,南 郭先生的下落从此成了一段无头公案,也鲜有人愿意费力去打探,只有在一些老师和家长在对下一代进行教育时,偶然会提到南 郭先生的名字,讲起一些他的往事。
一日,在西门客栈偶遇 贾雨村先生,听雨村先生言到,年前曾 和南郭先生有一面之缘,得知南 郭先生离开齐国后又有了一番作为。
南 郭先生离开齐国后,打听到邻近西域的虞国与中原各国往来不多,且迭遭变故,人才凋零,不久前新立的虞公锐意进取,意欲中兴国祚,如今求贤若渴,正在向四方广招贤士。南 郭先生看到了无限商机,但也自知在中原名声太大,便化名南宫,辗转来到了虞国。
时值虞国正与吐蕃交好,吐蕃赞布将要到虞国进行正式的国事访问,虞国内部此时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来主持筹划迎宾典礼,为了此事虞公愁肠百转,便一连几日亲自到招贤馆坐镇,看是否有中原的人才登门应聘。
正在虞公望眼欲穿之时,南 宫先生进入了招贤馆。
此番南 宫先生已是有备而来,南 宫先生已经依照一路旅途之中所收集的各种信息,为自己打造了一份完美的履历:自幼受教于名师,及长成,经老师推荐与齐国相国管仲,出任齐国皇家乐团首席编导,主持重新修订了《韶》乐,策划并主持了齐桓公九合诸侯的大典。如今对列国的典章制度,特别是齐国新近由海外引入的 DNN法典均已烂熟于胸。由于现今齐国人才济济,感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有限,为了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故不远千里来到尚不发达的虞国,投奔于虞公麾下,愿意辅佐虞公成就一番宏图伟业,使自己平生所学得以施展,实现自己安邦定国的远大抱负。
南 宫先生向虞公呈上了自己的履历之后,便开始施展他出色的口才,将自己在齐国茶楼酒肆听说到的齐国施政方略、历史事件等,特别是 DNN法典中的一些新鲜概念和名词,劈头盖脸地向虞公一堆一堆地砸将过来。虞国当时对中原的了解也只是通过来自中原的一些商旅言谈,虞公对齐国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也略知一二,但面对南 宫先生掀起的这一拨信息狂涛,虞公顿时感觉呼吸都几乎停止了,加上多日来招贤馆里的寂寞冷清,一时里,虞公产生了一种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的感觉。虞公当即将南 宫先生延为上宾,并全权委托南 宫先生主持筹办迎宾大典。
南 宫先生初战大获全胜。踌躇满志之余,心里还是感到有些不踏实,便召来了几位儿时的伙伴。这几位伙伴倒是粗通音律,常为乡亲邻里操持主办一些婚丧娶嫁的仪式典礼。南 宫先生又向虞公引见了这几个哥们,并介绍说,这几位都是乐坛高手,因为不愿意受拘束,如今都是自由职业者,迎宾大典若有这几位加盟必将锦上添花。
这时虞公对南 宫先生已经深信不疑,当即延聘这几个哥们为客卿。从此之后,这帮哥们每月可以从衙署领取优厚的薪俸,从来不用到衙署点卯应差,南 宫先生府邸门口的茶楼便是他的办公室兼会议厅,衙门里有事要商议都是要派人到那座茶楼等候南 宫先生的大驾光临。对于典礼筹办之事因虞公已经全权委托南 宫先生主持,其他人也不便过问,偶尔有人奉命询问,南 宫先生也能够十分轻松地将来人应对打发了事。
孰料,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南 宫先生弟兄过得有滋有味的时候,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
南方的楚国发生动乱,楚国的几名宫廷乐师避祸逃到了虞国,经虞国的司马引见给了虞公。
虞公接见了几名楚国乐师之后,对他们的水平能力是否能够胜 任南宫先生修订编制的《韶》乐的演奏尚心存疑虑,便命南 宫先生弟兄将他们半年来编制的迎宾曲目呈上,三日后在朝会上由几名楚国乐师向群臣演奏,以考校这几名乐师的演奏水平如何,决定是否收留他们。
接到虞公的诏命之后,不巧,南 宫先生的几个弟兄几乎同时都接到了家里的急信,到衙署支取了当月的薪俸后于次日匆匆地离开了虞国。
三日后,南 宫先生意气风发地捧着他的弟兄们给他留下的一叠乐谱来到了朝会上,几名楚国乐师接过乐谱一看,顿时脸上显出几分无奈,其中一人大着胆子对虞公说,在朝会上演奏这个曲目恐有几分不妥,是否换支曲子。虞公听罢后说,此为高人所作,是否几位不会演奏。听虞公如此说道,这几名楚国乐师只好硬着头皮照乐谱开始演奏起来。
乐曲在朝堂上奏响了,几名楚国乐师的演奏还算得专业,可是虞公的脸色却越来越难看。群臣们也都暗自纳闷,怎么下面演奏的曲目调式与传说中的《韶》乐不太一样,倒是和村火社戏常用的村俚小调有些相似。
朝会结束了,人们各怀心事忐忑不安地各自散去。
第二天,宫里传出了诏命,迎宾典礼改由楚国乐师主持筹办,南 宫先生由于精通 DNN法典,改任织造司督办。
迎宾典礼按时举行,顺利地接待了贵宾。
南 宫先生在织造司督办任上依然悠哉乐哉,但是心里开始发涩,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人来找他商议国事,过去经常出入宫门的他也难得见到虞公。
更让南 宫先生窝心的是,一位旧日在齐国相识的商人来到虞国常住下来了,一天竟然在街市上当众叫出了南 宫先生的真名。
终于有一天,南 宫先生铁着脸从宫门出来后,打起行装离开了虞国。这次是白天走的。
在渡口,南 宫先生遇见了雨村先生,便 向雨村先生诉说款曲,雨村先生用孟夫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安慰他。末了,南 宫先生仰天长叹道,苏秦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而配六国相印,为何我却处处碰壁呢!
听罢 贾雨村先生的讲述,感到颇受教益,大有胜读十年书之感,故不忍使之湮没,特此记而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