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研发部 王福贵
我喜欢旅游,而且喜欢远游。大自然以它的运动和组合产生出千千万万奇伟的造型、壮丽的景象、美艳的色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有许多地方还能给我提供一种活力、一种灵感、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甚至会觉得那地方仿佛就是我寻找的栖身之地。
应朋友之邀,我们一行三人于大年初一一早从昆明出发,下午4点多到达边境小镇河口,当晚办理完毕出境手续。
第二天,来到越南老街,感觉越南人和中国人没有什么差异,我猜越南人和中国云南人应该有些血缘关系吧。老街的城市建设比河口要好,很多建筑都仿法式修建,最流行的装饰便是越南的一星红旗。越南也在快速发展,主权意识不断提高,过去那种人民币和普通话畅通无阻的状况早已不再,货币和语言重新成为壁垒。
中方导游把我们带到老街联检中心交给了越方导游小阮,小阮是老街一家国营旅行社的工作人员,才19岁,在红河州蒙自上过2年的中文,不仅人长得帅,还会讲一口地道的中国话。他到过昆明、丽江等地游玩过,对中国的城市建设和自然风光赞不绝口。
越南和中国一样也过春节,过年期间旅游业的生意很好。越南也讲十二生肖,只是有猫没有兔,可能猫把兔子吃掉了。这里的饭菜也和云南口味差不多,看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接下来造访沙巴,可以说只为两个原因:一是沙巴海拔1600多米,为越南海拔最高的县城,气候凉爽,是著名的避暑胜地;二是沙巴距我国河口县城仅40来公里,1979年那场战争,解放军曾短暂占领过这里,我想找回当年那种金戈铁马的感觉。
沙巴是个山地小镇,这里整个冬天大雾不散,正因为有雾,沙巴才会漂亮,才有朦胧美、距离美,在山上观看沙巴全景,雾移景换,变换莫测,宛若人间仙景。有时自己也会被浓雾笼罩,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仿佛自己也浮在了天上。
车子爬上山腰,眼前突然出现一个波光粼粼的小湖,四周尽是欧式风格的建筑,红色的瓦顶在太阳照射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拱形门楼、罗马柱、阳台上的落地门窗、以及哥特式的尖顶比比皆是,宛若一座法国小镇,飘溢着浓浓的欧陆风情。小阮非常激动的向我们介绍,这就是沙巴县城,100年多前,法国人开通了从河内到云南的火车,并以老街为中越口岸屯兵驻防。由于法国人受不了越南的湿热气候,最终找到了距老街西南30多公里处的沙巴镇,专门把这里开辟为避暑纳凉的休憩地。
在沙巴游览的第一站是天主教堂,它始建于1903年,全部用石块建造。教堂及周边一带是沙巴人的文化生活中心,每天早上6点、中午12点、下午6点定时三次敲响大钟,洪亮的钟声久久地在山城上空回荡,悠远绵长,宛如天籁之音。晚上教堂的大门打开,本地的或是游客中的教民来了,自己进去找个地方跪下,在心里默默地祈祷。每逢周末礼拜日,教堂里有专门的人朗诵《圣经》。佛教和天主教是越南人信奉的两大教,而在沙巴,天主教的影响显然更能让外来人感受到。
教堂侧面有一条百年前铺就的石阶小路,沿着石阶走下去就到了沙巴市场。市场建在斜坡上,窄而幽长,层层叠叠的法式建筑上几乎都挂着用法文、英文、越文写着的广告牌,商品琳琅满目,越南的咖啡、绣着五角星的太阳帽、手工雕刻的黑木工艺品应有尽有。在清幽静谧的小街小巷里,咖啡屋、酒吧随处可见,游客们坐在咖啡馆的露台上一边看书,一边悠然自得地品着香浓的越南咖啡,街边的小酒吧里隐隐约约地透出浪漫的萨克斯音乐。来自欧洲的背包客从大大小小的旅店和宾馆中进进出出,后面跟着当地的少数民族妇女,兜售手中的首饰、布艺和口弦,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和谐。
镇子里走动着很多高山族女人,年老的年少的,明晃晃的头饰,沉甸甸的耳环,色彩绚丽的服饰,身后背着硕大的箩筐,这样一种流动的风景线,给这个山镇带来了一种别样的风情。
沙巴留有浓厚的法国及欧洲殖民文化色彩,黑衣苗族的独特风情也保存完好,加上怡人的高山气候,被视作东南亚的避暑胜地,是西方游客喜欢前往休闲度假的地方。中国的小资将那里称为“越南的丽江”。
街头有很多卖工艺品的商店,很多种语言文字,象我们的洋人街;虽然没见中文,但是我居然看见好几家服装店挂者中国的丝绸唐装。肚子早就饿了,我们走进ROYAlHOTEL对面的一家餐馆吃饭。沙巴的欧洲客还挺多,都半是背包客,拿着地图和字典满世界地跑;不象我们中国人,去哪都要人陪着
入夜的沙巴十分漂亮,沿着街道漫步,那些从欧式经典建筑中透出的灯光懒洋洋的在雾中泛着光晕,沙巴几乎所有的酒吧都坐满了人,欢声笑语不时也会溢出窗外。在一个要下许多级台阶才能达到的法式古别墅的酒吧中,每天晚上都会聚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男女。当地的少数民族小女孩也会到这里来推销她们编织的民族用品。
这里有点像云南的丽江、或更像大理些,一条不大的街道,街边的建筑都是法式和越式风格,被改来做咖啡屋、餐厅和客栈。在悠闲的下午,天很蓝,太阳很好,酒吧临街都是小晒台,金发碧眼的老外和黑头发的本地少数民族混在一起,让人有点恍惚,不知道这究竟是哪里……
喜欢大理和丽江的人,一定会迷上沙巴。各种肤色的游客——以白人居多,或挂着相机徜徉于热闹的主街和恬静的小巷,或一杯咖啡一本书,坐在酒吧铺着格子布的桌前纹丝不动,那是一种百无聊赖的慵懒,与来来往往的当地苗民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