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我国政府部门的IT机构职能变迁与IT外包服务

副总经理 林文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部门IT机构的职能也不断发展,信息中心的职能走向已经成为了众多政府部门或相关人士关注的焦点。

1987-1992:我国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当时大部分的IT机构名称是计算机室,编制多为1人,其主要职能是取代铅字打字处理中文文档,少数单位开始尝试使用Dbase来管理工资这类简单的应用。1985年,倾全国之力的长城0520微机研制成功,这是第一台能够进行中文处理和显示、并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国产微机,它的研发成功是中国计算机产业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长城0520的量产使得原先只能处理英文的PC可以处理中文,PC在我国开始进入商用,由于早期的CCDOS速度慢等原因,联想等公司早期还生产了汉卡作为微机的配套产品用于处理汉字。

1993-1998: 随着Intel公司586芯片的研制成功,PC服务器和台式机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给商业应用提供了更高的支持,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大部分政府部门的IT机构名称改为计算机中心,编制为5人左右,其主要职能为建设局域网络、自行或者合作开发业务应用软件,PC机开始进入各个业务部门的办公室,公务员开始普及计算机操作,机关OA、税收征管、公安案件等关键业务进入基于局域网络的计算机化阶段。

1999-今: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普及,我国政府部门的IT机构的职能又发生的了变化,其主要职能为纵向/横向行业应用规划、下级部门的建设指导及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此外把数据转化为信息乃至知识也提到了议事日程,这个阶段的IT机构名称改为信息中心,编制上升至20左右,全省性、全国性的行业系统进入大规模建设,代表为金税、金盾等金字工程。

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公务员队伍过于庞大的建议,这也引起了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的高度关注。政府信息中心面临职能转变及人员编制扩大问题,各级政府信息中心都在思考工作模式转变。在发达国家,政府部门广泛采用IT外包服务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模式,这种模式使得信息中心在做好基础技术支持工作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聚焦在IT战略的规划、信息化建设计划的执行、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优势信息资源来提高政府行政服务能力这样的关键业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