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部 彭磊
大国、强国的兴衰,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相互的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所有的走向。那些拥有强大凝聚力的国家,最先成为世界性大国。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地形成了民族国家,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形成了统一,所以他们成为第一代强国。但民族国家和海洋优势,是大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吗?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为什么恰恰是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国呢?
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
观点一、必须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观点二、国家强大必须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特别是民众与领导者之间要相互信任,互相尊重。
观点三、一个强国仅仅物质力量强大还不够,它还应该具有吸引力。
观点四、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能力,一定的军事实力,一定的内部凝聚力。
观点五、所有的以前的国家,崛起中的大国,都是因为它内部的国家制度的健全。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文化创新也成为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种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取决于产生这种文化的强盛经济。
崛起的因素中当然还应该有一个因素,有那就是体制创新。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法制
欧洲移民到了美国以后,等于是在一个新大陆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这样的一个国家,它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宪法》,在《宪法》下面有一套很完整的法制体系,通过这个权力制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战争,大国之间的战争,似乎成为历史上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的必由之路。
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新兴大国直接打败霸权国的先例。德国的兴衰,就是历史留给所有大国的一个深刻思考。
人和才能发展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欧洲列强在几个世纪中以各种方式阻止德意志统一,令这片欧洲中部的土地饱受分裂的屈辱。1871年,奋发图强半个多世纪的德国终于统一。当这个新兴的大国遵循欧洲大国均势原则的时候,它在和平的环境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但是,当它试图为自己争取阳光下的地盘而发动战车后,则一败涂地。
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历史的教训还在于:所有企图靠战争来征服、压迫和掠夺其他国家的大国,其结局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
后发国家的崛起之路
打开视野,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上强盛之路的开端。
像俄罗斯一样实施赶超战略的后发国家,还有德国和日本。他们构建的社会体制,他们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与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
德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上而下由国家发起和实现的。美国和英国却主要是由社会来推动的,动力来自于社会。
日本实现了现代化,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现代化不是西欧独有的,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没有人知道,如果不是盛田昭夫的坚持,索尼的命运会怎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日本在战后崛起为一个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正是靠了一批像索尼这样的跨国公司。
如果说,六十年前的大国多以军事力量作为崛起的杠杆,那么,今天则是以综合国力作为崛起的标志。
如果说,六十年前的霸权国家想要的是帝国,那么,今天的大国所要的则是市场。
而占领市场的秘诀就是拥有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那就是科技创新的能力。
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人认为美国要衰落了。他们看到美国钢铁工业和重工业的衰落,说美国要完蛋了。但是他们没有看到美国在新兴的信息技术企业中的激烈竞争。所以美国实质上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信息革命是处于领导地位的。
1945年9月6日,在二战刚刚结束、日本正式投降后的第四天,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提出了“21点战后复兴计划”,明确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当今世界上维持领袖地位,除非它充分开发了它的科学技术资源。”
大国崛起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呢?
从最后一集,我们是否得到一个答案,就是最先找到适合于本民族发展道路且最符合其所在时代核心竞争力要求的国家,最有机会在强国竞争之林取得成功、乃至最终的优胜。
片子一再提及“核心竞争力”,同时对于当代的文明发展归纳为:在科技领域掌握核心竞争力就是成为当代大国的秘诀。我不得不困惑,凭什么在当代激烈竞争的国际舞台上,某个后发国家能够取得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既成大国们优越的“核心竞争力”呢?特别是在科技领域,我们知道这是最重视积累的领域,没有厚积哪来博发?恰恰在这个方面最不能保证新兴国家取得核心科技竞争力。
另外,如果回顾世界历史,是不是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就当然地可以崛起为大国?哪怕仅仅看中国的历史就知道未必如此,因为没有人否认大宋的科技不仅仅在中国,哪怕在但是的世界领域都是傲视群雄的,可惜呀,偏偏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击败。即使是世界历史上看,很多国家或民族都曾经在科技上耀眼无比,例如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世界,可谓积累了当时西欧和中东文明的精华,偏偏那里没有孕育出世界性的近代大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文化是什么?荷兰的商业文化,英国的殖民文化,美国的自由主义和独立精神,还是俄罗斯民族坚忍不拔和高度集权的混合体,都是文化么?
那么,我们不由得要问,我们当代中国的文化又是什么呢?
大国之谜之所以难解,还在于各国的发展模式,从来都无法简单地复制和模仿,而必须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民族文化、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那么,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由国家的崛起联想到我公司如何崛起?我们该借鉴些什么?
文化是民族的基础,是国家一切上层建筑的基础,对于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当我们还在为民族文化是什么而困惑的时候,对企业而言首先应该是构建适合企业本身的企业文化。
禅定到人和;法制到创新。
前面的描述对于这四点有很大程度的吻合,在这里不进行过多的描述,但我还想描述一个部分。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因为通讯和交通越来越方便,当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同步知晓天下事的时候,世界是平的了。
世界也变大了。1961年,一个叫加加林的苏联人离开了地球,第一次在太空中飘荡行走。一个月以后,美国的阿连•小谢泼德也上了太空。云彩的上面,将会是什么呢?是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温床,还是未来大国竞争的疆场?
“欧盟式”的和平发展,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是否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区域性的联合,资源的互用,应该成为下一代企业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