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业务部 孙晶君
闲暇喜欢读一读东坡先生的词,东坡先生的洒脱豁达豪放风趣也随之深深地植入心底。希望能活出如他一般的风采,忘情世俗,超然物外,以旷达之胸怀,将雄浑浩然之气融入诗词歌赋之间,达物我两忘之境界。而其实我知道,世间如他者没有几人,要真想得其神髓,的确不是背熟他的几首诗词就能学到的。工作之余读一读他的诗词,却让人有一种涤荡心胸净化灵魂的功效,让我至少能感受他的那种神采,使自己平添一份豁达。
“莫听穿竹打雨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定风波》虽不似他的其它作品那般有名,但我却独爱那一份萧瑟之中的云淡风轻。
中国古典文化里有一路山水派。其实,如果以入诗词画的频率看,“风花雪月”无疑最频。但是,同样以风雨为写意对象,境界也有高下之分。记得读范文正公名篇《岳阳楼记》,有“忧乐”之名句,奉为座右铭。范公以天之阴晴为铺陈之比兴,妙则妙矣,但是尚有所凭依,终非至境。唐人诗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个借喻非常巧妙,天上人间,晴雨本无常,或悲剧,或喜剧,都是戏剧;而“无晴”的同时却“有晴”,近于闹剧,让人啼笑皆非忍俊不禁。
我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大道不言,大音希声,物我两忘,不以雨悲,不以晴喜,不为风动,不为晴扰,不经让人想起“风动幡动”的公案,又让人想起“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偈语。
“也无风雨也无晴”,像极了自己某个时候的一种心情。无喜无悲,神情淡定,心中了无所思、了无所求,也了无所忧、了无所怨。这种状况,一面让我感觉轻松,一面又让我感到后怕。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类似于麻木,是不是人在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慵懒和无奈?
而我有时还是希望,我心依旧柔软,依旧幼稚,依旧会为爱恨情愁或欢欣或悲伤,亦或欢笑或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