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软件部 李凌昆
上个月,我需要查找一些信息。我知道一个词:spring,代表一种平台架构,是一个Java开源项目。我想问问Internet,关于这个词都有些什么内容。于是――当然了,没有别的选择――我打开IE浏览器,在地址栏里输入www.google.com,然后……。
一个日本学者(名叫大前研一,写过一本书叫《战略家的思想》)说过:“Google是最好的图书馆”。上个月以前,我同意;不过现如今这话得打个折扣了,也许今后最好的图书馆会变成某个(某些)Wiki站点。
Wiki并不是什么复杂的系统,它和Blog在思路上有些相似,不过又有相当的差异。Blog是个人的文字收集,Blog的访问者仍然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对内容的不满只能通过回复方式来提交;而Wiki不同,Wiki中的每个人既是阅读者,同时又是作者。技术上来说,一个Wiki系统就是一个巨大的网络白板,任何人都可以添加一段文字(条目),也可以在别人提交的文字上进行修改、加工。在Wiki中约束你的不是身份、权限,只是Wiki群体“自由、共享、信任、免费”的原则。同时,Wiki也会有破坏者,不过Wiki系统一般会自动保存每一次改动的版本,同时也可以将页面锁定,不让未授权的人编辑。对于不熟悉Wiki规则和使用的人,在正式参与Wiki活动前应该首先在Wiki站点的沙箱(sandbox)中进行测试和练习。
Wiki,嗯,这个词是挺怪的。不过想想Voodoo / Yahoo / Java,你就会了解,这不过是个传统问题。这个词来源于夏威夷土著语“wee kee wee kee”,意思是“快点,快点”。1995年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为了方便进行社群方式的内部交流开发了一套“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坎宁安创造了Wiki技术。2003年8月,Wiki传入国内时,大家习惯性地把它叫做“维客”(就个人来说,我觉得这个词很恶心。黑客、骇客、红客、闪客、博客、维客,难道他们就想不出别的词了吗?直接叫Wiki不就是了)。
Wiki是天生的百科全书模式,想更多地了解Wiki,可以看看“中文维基百科zh.wikipedia.org”,它是维基百科协作计划的中文版本,有简体和繁体两个版本。维基百科的目的是利用互联网来编写一部自由免费的百科全书,包括各种语言版本。另外一个中文Wiki站点是http://www.cnic.org/。
当然,我写这篇介绍有个人目的。我的设想是,在公司内建立基于Wiki的“知识共享、复用”系统,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所有人”的知识,同时方便地更新知识和纠正别人的错误,最终制作出不断发展完善的“优耐达百科全书”。这样作的意义显而易见。当然,还可以继续建立部门级、项目级Wiki站点。技术简单、实施容易、谦卑的Wiki 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业务资源。拉里·佩奇(Google创始人)说:“Wiki上涂涂改改的便捷非常适合现代管理制度下的职员交流。Wiki可以打破企业内部各层隔阂,让那些靠压制手段来管理的主管们被群体智慧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