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换位思考

财务部 郭娴

移情别恋:似乎无关的开题!

通常谈到移情,肯定得加上别恋在后面的,成为成语之后好像带了极大的贬义。移情,以很正规的心理学定义来解释是:由我们自己经历过类似感受的相同的大脑部位来体会到其他人感受。这种感受多是痛苦,痛苦容易刺激脑活动。

别恋:就是别恋了。(有点跑题了,因为题目是换位思考)

其实移情也差不多就是换位思考了。其实主要说的也就是移情了,别恋是顺便提的!???(不懂,我也不懂的,不过不读下去的话就真是不懂了)

移情通过介入大脑的感受机制,让他人在没有真实经历过(一般是痛苦)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如果一个人相对情绪化一点,那么他的移情反应会表现得更为强烈一些,对于那些真正在意对方的人来说,则会更加强烈。正是情感上的响应促成了情感关系的形成。(到目前好像还是在跑题,不过可以想象一下,有个人在你面前被电击了,你是什么感觉)(不是来听你解释概念的)

其实,望词生义导致了理解的局限性,讲开了,移情能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感受,痛苦、欢乐或者愤怒等。这样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避开一些可预知的危险。例如,发生冲突前,可以问问自己:这个人会伤害我吗?推而广之,情感上的响应甚至帮助建立了人类共同认知的秩序、规则以及道德观念等。(有点感到换位的臭味了吧)(臭字请读xiu,是个动词,说明你闻到了)

移情主要在商业策略上,其实就被称之为换位思考。(外国人的概念)

换位思考是人人都会说的词,但往往不容易做到。不能换位思考,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很难分清敌我,因为在一个项目中,能把话说得很明确的情况实在是少之又少。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猜测不出对方意图的微妙区别,往往轻则把事做过头,重则干脆站错了队。(终于沾边了)

国外有一句格言:当你带着移情倾听一个人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为他提供心理氧气。所谓心理氧气,就是缘分了。(又不怎么搭调了)

有心理学家说:“所谓有缘分,无非是两个人的电离子相互配合得好,令二人的大脑产生舒服的感觉”。缘分就是与人交流的时候,感到越说越有缘,越说越带劲的感觉。(有点清楚了吗?)

移情=换位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以资讯传播模式为基础的心理学=人与人之间的带目的的交流,思考方式。

好听的说,换位思考是生命关怀。

移情似乎是与大脑因素相关的科学研究的东西,而生命关怀才是现实生活中实在有用的东西。实际上大众们最需要的,并非是去了解“移情”这个名词,而是了解了移情的生理机制,然后去实施它,让日子一天天地通往人们所向往的“处处充满关怀”。(说的世界充满阳光似的)

难听点说,换位思考是分摊利益的必修。

通过移情去感受他人对利益的执着程度,换位思考后猜测利益的底牌,获得更多的利益。(说的还真伤感情)

换位思考和好奇心:前面不喜欢的话,可以跳过,现在说正题!

(估计前面没看的还真少)

换位思考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理解”除自己以外世间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身份和立场来看事情。

换位思考并不仅仅只是人之间:

在一家饭馆曾发生这样一件感人的事情,这家店的老板正准备宰杀一只母山羊时,母山羊忽然大叫一声“咩”,然后就流下了眼泪,接着岔开后腿蹲下,生下两只活生生的小羊羔。这一幕让店老板感慨良久,不仅表示要让母羊好好地带好两只小山羊,还要在适当的时候再把它们放回到山上去。是店老板把他和母羊的身份互换了后发出的感叹和行动。其实用移情更好解释吧!

移情,在中国画论中,即所谓“迁想妙得”。就是把我心移入于对象中,视对象为与我同样的人,于是禽兽、草木、山川、自然现象,皆得情感,皆有生命。所以这看法被称为“有情化”,又称为“活物主义”。画家用换位思考观看世间,则其所描写的山水花卉有生气、有神韵,就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了。

换位思考多的还是在人与人间:

情人:听听看,以下的说法是不是很熟悉?“唉呀,我一直很替他(她)着想的,我的一切都是为了爱他(她)呀!可是她怎么这么不通人情呢?…:“我想他(她)就是喜欢这样,因此我做了这个事情就是为了讨他(她)欢喜,为何他(她)却不喜欢呢!”

亲人:主要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两代人的隔阂,势必存在着互相的不理解,及难以沟通,他们能不能做到换位思考呢?难,这样的人少之又少,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的生活阅历比较丰富,子女只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他们是以老一辈人的思维模式,看待一切问题,很难接受如今的新鲜事物;而年轻人却只注重眼前的形式,眼前的浪漫,未着眼于未来,他们看不起老一辈人,鄙视他们的老思想老传统。就这样,距离,致使父母与子女间的矛盾因此而产生,许多家庭出现的问题,都与此相关。

孩子:又有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十一岁的小男孩参加了他的家长的朋友聚会。在成人们谈到了教育、社会等等较为严肃的话题时,当时谈到话题是有关师生关系、父母子女的关系等,他突然说:“我可不可以打断你们一下,我也想说句话。”在主持人同意后。他的话却深深地震动了在场的每个人:“你们知道婴儿为什么会在人多的场合哭吗?”大家都猜测,有人说因为太吵了,有人说因为他要引起注意……这个男孩继续说:“有个心理学家为了了解真正的原因,他就蹲下来从婴儿的位置来看世界。他发现婴儿没有办法看到别人的脸,只能看到大家的腿。”是不是感到我们在很多时候还不如一个十一岁的孩子。

朋友:本来相交甚深,彼此推心置腹,却也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反目,一时的自私,一时的任性,一时的不理解,导致裂痕逐步加深,不满郁结于心,知心话语也逐渐减少,最后,关系愈发疏远。

可以说我们很多时候也是在“为他(她)想”,当事情的后果不如我们所想象或期待时,我们也多半觉得委屈,“好心没好报”。那么,是别人真的不明白我们呢?还是其他?仔细地分析分析,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换位思考并不是真的换位思考,而是以本位主义来了解别人的想法及感受,这并非真正地为别人着想,因为它忽略了“对方”真正的想法及感受。这种做法缺乏了尊重,尊重别人的责任,尊重别人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自主权。所谓的“好心办坏事”就是这种。

换位思考是需要一点好奇心的,但是不幸的是,许多人的换位思考却缺少了这一个要素。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好奇心,是换位思考的一味元素,好奇地去了解一下对方真正的想法和感受。就好像那个婴儿,我们只有好奇地站在他的角度去看他的世界,才会了解一个满是脚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就好像那个十一岁的男孩,坐在十几个大人的脚下,听着大人的高调,只有好奇心才能使他与大人们一起坐在地毯上,体会一下那是什么样的心情;有一点好奇心,才会使我们谦虚地放下身段看看周围人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好奇心使我们暂时放下自己的主观来理解别人的主观,了解之后才能真正地开始“换位”,换了位之后,才能开始比较正确地思考,沟通的第一步就是这个。

(写了好多了,不知道有人看完不,其实把移情别恋分开解释成这个样子,就是在换位思考,把事物的不为人知道、沉在水底的一面通过你对他的观察、理解,真正从他的角度看他眼里的世界。但我只希望,换位思考只需用在不具有交流能力的动物、事物、孩子身上,拥有互相交流互相沟通能力的人们,若都能真诚相对的话,又何必需要对方的换位思考来了解自己的感受、情感、位置、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