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上善若水

人力资源部 陈治伦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是万物中最柔顺的物质,它可以流于江河、汇于大海,它可以容于杯盘、栖于缝隙,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环境,它都可以随形相处、从容应对。

水又是万物中最有力量的物质,它可以滴水穿石,它可以将流经的顽石变成鹅卵,无论对象有多么坚硬,它总能以柔克刚、缓缓消解。

水是万物中品性最好的物质,它滋润万物、养育生命,它为世界除去污浊、带来清凉,无论有什么事情需要它做,它总默默奉献、与世无争。

水又是万物中性情最刚烈的物质,它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它可以冲破围堤、一泻千里,如果有人违背了世间的自然规律,它将怒吼而出、冲破阻挠。

我们身处在一个多变的时代,社会环境在变化、时间条件在变化、知识技术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对人的管理日趋重要并具有挑战性。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管理方式的随机应变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样,对员工的任用也应该如水一样流畅。

每一位主管都有其行事风格,或粗犷或细腻、或直率或委婉,但这并不能成为其可以用单一模式对待每一位下属员工的理由。领导者应该以水性一般的形态,以员工为中心,根据对象、时间、任务等情境的不同,通过对员工素质、能力、心态的判断,适时地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达到实施影响的最佳效果,从而带领团队取得良好的工作业绩、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促进团队的持续成长。

极端情况下,有的主管喜欢事必恭亲过问下属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而有的主管则几乎从不这样做。事实上这两种方式都不尽可取,第一类的主管认为自己必须时刻进行监督,而不是根据员工的个人情况进行进调整,现实的结果往往表现为阻挠、限制、甚至赶走了优秀人才。第二类主管常常不喜欢开会、计划、监督进度、听取汇报、控制风险,即对下属不进行管理,当任务冒烟时他还无所事事,这样的主管很快将会下课。

折衷的方法是随机应变:对于那些还没有获得信任的员工,我们应该给予大量的监督;而对于那些已经获得信任的员工,我们只应该进行较少的干预。

对于新员工或还没有证明自己能力的员工而言,他们大多数人都希望主管进行监督,以保证他们能够了解具体要求、并达到目标。这时,主管应当经常询问他们需要什么帮助、能否按时完成任务、并且告诉他下一次检查的时间和要求,如果员工同意,则表示他承诺了这一阶段的工作,当然,主管也必须履行同一个承诺——按时进行检查和沟通,否则就会损害主管的名誉。

这样做是否意味着要像照看孩子一样照看员工呢?事实并非如此。贴近员工的主管并不是对员工百依百顺,而是去发现如何针对具体情况为员工提供恰当的帮助和支持。这样,主管就成了员工的伙伴,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双方各自的责任也就更加明确。

当员工成功地完成了几次工作之后,对于类似的工作就不需要进行过多的监督了,员工可以从中感受到主管对他的信任。如果员工出了差错,他又会回到上一阶段,需要主管的监督和帮助,直到他重新获得信任,这样,他又能够独立开展工作了。

但是,事情并非到此结束,当员工长时间处于高信任低干预状态时,他们必然希望能尝试新的工作、面对新的挑战、获得更大的发展,如果得不到相应机会,很可能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所以,主管应该适时增加员工所肩负的责任、或让他们承担不同的任务,以激发员工的潜能、促使他们不断发展进步。当然,这也意味着员工在新的工作领域需要接受主管大量的监督和帮助,直到他获得新的信任。

只有通过如此不停的循环往复,员工才得以螺旋式上升,团队的力量才能够凝聚和增强,主管也才算尽到了培养员工的责任。所以,主管应该像水一样混于员工之间、融入员工之心。

就算抛开了上下级和工作关系,仅就单纯的沟通而言,每个人也都是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相处,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的考虑对方的感受、倾听对方的心声,把自己化为一潭清静之水,那么在我们身上自然会反映出对方的影子,双方才能产生更多的共鸣。

员工任用固然是这个道理,对待客户、交往朋友、教育孩子、乃至日常生活都未尝不是如此,正所谓水到渠成。如果我们能做到以水一般的心态和方式对待周围的事务,并且能像呼吸一样自然,那就达到了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境界了。

老子认为,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具有像水一样的柔性。水在河里是河的形状、在海里是海的形状、在杯里是杯的形状、在盘里是盘的形状,似有形却无形,总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水之集渊、水之至柔、明能照物,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广施恩惠却不奢望报答,顺应变化而不违背自然规律——故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