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炎
摘要:本文从60年代拉丁美洲“爆炸文学”出现的根源、以及拉美文学和拉美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拉美文化和拉美文学的关系;比较和分析了拉美文化和云南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认为拉美文化通过拉美文学得到升华。云南民族文化在面向全球化的进程中,必然要和其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产生碰撞、交融,云南民族文化要走向世界,可持续发展。拉美文化的发展以及通过升华的经验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文化 升华 民族文化 魔幻现实主义 文学 层面
拉丁美洲和云南中间不仅隔着万水千山,更横亘着一个浩渺的太平洋。两个地区在历史上,其文化几乎不可能有更多的接触和相互的影响。于是从影响角度不可能把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和拉美文化联系起来。但是,在20世纪末期,云南人民出版社的“拉美文学”和“拉美作家谈创作”两部丛书却将云南和拉美文学、文化相互联系起来。“拉美文学”和“拉美作家谈创作”两部丛书,可以说是至今为止,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最为完整的两部全面介绍拉美文学和拉美作家、拉美作家的创作、拉美文化的丛书。既然云南选择了拉美文化,于是,从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角度将拉美文化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文化特质和文化的发展角度进行一番比较,也就有了可能。而且这种比较,会对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下,云南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学是文化的结晶,是文化要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看着是有物质的、行为的、精神的三个由表及里的组成层面,那么文学应该是文化的精神层面的组成部分。实际上,今天人们认识一个特定区域或民族的文化,除了田野考察之外,最主要就是通过文学、哲学、艺术等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去认识的。哲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而文学则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最为集中、最为形象、最为生动的集中体现。要认识希腊文化,最为集中、最为生动、最为形象的莫过于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这些伟大的作品,展示了希腊人的生活,描述了希腊人的生存环境、记载了他们的情感、婚姻、习俗,抒写了希腊人的精神、思维方式,提供了希腊人的社会结构。同时,在这些伟大的作品进行传播时,这些伟大的温暖学作品又构成了希腊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将希腊文化升华了,升华为一种伟大的文化,一种可以为全全人类所共享的文化。可以说不能通过自己民族的文化文本将自己民族的文化升华的民族,其文化不可能长久,也不可能真正为世界各民族文化所认可。
一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文学异军突起,在世界文坛上引起轰动。文学评论界将这场从6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初截止的拉美文学称之为“拉丁美洲新小说”,出版界和读者称之为“爆炸文学”。以小说为主的拉美文学不仅让世界了解了拉美作家的才华,看到众多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认识了灿若群星的拉美不同民族的作家。如富恩特斯、科塔萨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何塞•多诺斯、加布里埃拉•因方特、莱萨玛•利马、胡安•卡罗斯•奥内蒂、埃尔内斯托•萨巴多、罗亚•帕斯多斯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作家们的文学作品,世界不同民族的人民认识了拉美文化,认识了各具特色的拉美各民族的文化、文化发展、文化交融、碰撞以及这些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拉美爆炸文学,升华了拉美文化,使得拉美文化开始为世界各民族瞩目,可以在文化的话语世界中,和当时处于话语霸权地位的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在世界文化话语中奏响了来自第三世界的文化之音。
拉丁美洲评论界曾这样评价自己的饿文学成就。“当拉丁美洲小说传遍了世界。欧洲和美国大量翻译我们的文学作品,他们的评论家十分注意这些来自从前以动乱和风景优美而闻名于世的国度的书籍聂鲁达的诗歌感动了纽约的青年听众,阿斯图里亚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拉丁美洲文学不仅在西葡语国家而且在全世界文坛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①
“爆炸”是个瞬间动词。然而,“拉美爆炸文学”却应该是完成进行时态。实际上,拉美文学并非偶然发生的文学事件。单从小说看,拉美文学在本世纪初就开始攒露头角了。拉顶美洲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后,大约是1924年到1930年间,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以农村题材为主在拉丁美洲,这个时期的文学被称之为“地域文学”,文学表现方法主要是借鉴和模仿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在真实地在再现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表现了各民族、国家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塑造了一披有拉美特色的艺术形象。拉美文学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1930年多50年代末期,这个时期是拉美作家系统接受和学习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阶段。欧洲先锋派代表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等作家成为拉美作家的榜样。同时拉美作家们放弃了“地域文学”中的方言土语,开始使用意识流的语言、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同时开始关注自己民族的生存问题、苦难生活、西方文化和自己民族文化的生存现状。到了60、70年代,在前两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终于迎来了拉美文学的黄金时代。综观拉美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不难看出,拉美文学在和西方殖民文化的碰撞、抗争、交融、发展中,是走着一条十分艰难的路。从15世纪拉美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开始,整整四、五百年的历史,拉美文学、拉美文化才在抗争、碰撞中通过文化的升华走出自己的路。
值得注意的是拉美文学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以下这样几个基本特征,它使第三世界文学、文化兴起、发展、升华的原因,也是其它民族,包括云南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值得注意、借鉴、学习的经验。
第一、在从20年代到60年代的拉美文学发展那的三个阶段,拉美文学不断地随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革而更新、拓展自己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地挖掘自己民族文化中有特色的、有生命力的文化精华,不断地扬弃自己民族文化中的糟粕。正式在这种扬弃和继承之中。才可能产生出像《百年孤独》这样伟大的,融自己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表现方法和现代派文学,如意识流的表现方法,超现实主义的叙述语言,同时又只可能是自己民族的震动西方文坛的作品。
第二、不画地为牢,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在20世纪拉美文学的发展中,许多作家注意学习世界文学的经验。几乎每一个拉美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都是从学习西方文学开始的。古巴著名的文学大师卡彭铁尔就曾这样说过:“我离开了超现实主义,因为我觉得我不会对这个流派做出贡献。但是,对我来说,超现实主义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教会了我观察以前不曾注意到的拉美现实生活的结构极其细部。”②拉丁美洲文化就是这种和欧洲文化碰撞、交融和学习中融合而成的。“文化的融合”构成了拉美文化的重要特征。秘鲁学者欧•亨尼奥•陈—罗德里格斯在《拉丁美洲的文明与文化》一书中写到:“西班牙、印第安和非洲因素的融合,创造出一种混血式的美学观念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新大陆。从征服的最初年代就已经开始并在殖民地时期有增无减的混血现象,把几种不同的文化融为一体。”③
从拉美文学的发展不难看出,通过拉美文学,拉美文化的重要特征,一是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结合起来的,将政治责任感与创造新文化的使命感结合起来的精神;二是通过拉美文学呈现出来的“文化的融合”的特征。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不难看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观念、方法与拉丁的现实主义的融合,知识分子“的关怀意识”|“介入政治”意识与深厚的民族作家意识的水乳交融。以文化文本——文学的发展开始的拉美文化的复兴、升华确实使得拉美文化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也更加深了拉美作家、拉美人民对自己文化的关注。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认为的,“我的作品在拉丁美洲产生了政治影响,因为它有助于形成拉丁美洲的个性,从而帮助拉丁美洲人民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文化。”④
二
拉美文化的丰富性、复杂性、涉及的民族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可能无法比拟,但云南少数民族拉美文化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其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发展演进的过程以及它们面临的问题却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1、从文化生态学角度看,拉美文化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大致相当,其气候、纬度基本相同,两个地区基本上处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拉丁美洲80%的地区属热带和亚热带,安第斯山脉被称为南美大陆的“珠穆朗玛”,世界第一大河、第二长河——亚马逊河使得拉丁美洲除了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藏资源外,也造成了人员、文化交流的不便,民族众多,区域文化相互隔绝,很少交流。这和云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纬度以及云贵高原的山脉、水系形成的各民族的封闭和半封闭的文化生态圈十分相似。大致相同的气候、环境、植物为两个地区显在文化的相似提供了条件。
2、拉美古代文明也曾产生过像位于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的玛雅文化、今天的墨西哥城为中心的阿兹特克文化和秘鲁为中心的安第斯山区的印加文化。但是,这些拉美古代文化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一样,其文化的构成主要是以显在文化为主,其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按一些学者的观点看,即风俗习惯,是“人类文明的初级阶段,精神生活领域尚未分化独立之时,与人类的采集、狩猎、农耕相同步,产生了风俗习惯,成为一定时代一定人类共同体的代称,文化象征。”⑤这些民俗与相应民族的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各个民族自身的文化特性和民族特征。但是,这些民族的文化基本上没有形成影响和支配这些民族显在文化的文化核心,即完整的、形成体系的文字、宗教、价值体系和哲学体系。比如玛雅文化已有了“带语音因素的表意文字,即一种含有图形、表达意思的符号、音节和音标的文字。”⑥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也有相应的语言、文字。但是,和云南一些文化较为发达民族,如傣、纳西、彝、藏等民族一样,这些民族虽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并用来记载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可是,文字作为文化载体以及文化传承的功能却不强,文字只为极少数的巫师、祭师作为宗教祭祀活动使用。文字的教育作用也没有显示出来。民俗化的特征构成了拉美文化和云南少数文化的基本特征,这种本质特征的类似,也构成了拉美文化和云南民族文化在其演进和发展中的相似性,以及云南民族文化在开放、交流、发展进程中像拉美文化学习的基础。
3、在漫长的文化交流、发展的进程中,拉美文化和云南民族文化一样有相似之处。在15世纪末以前,拉美文化处于相对闭塞,甚至是自生自灭的自然发展状态。如果有交流、发展的话,也是在拉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的交流和发展。尽管,直到今天,玛雅文化的消亡还是个谜,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玛雅文化缺乏交流、传播、自生自灭的自然生存状态是其最终消亡的一个原因。云南民族文化在50年前,除为数极少的几个民族,如白、彝纳西、傣族等外,绝大多数民族也基本上处于一个自生自灭的生存环境中。这从解放前,云南民族的社会形态就可以看出来。在解放前云南的少数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主要是三种。一是原始公社制末期,主要有独龙族、怒、基诺、佤、景颇、德昂;二是奴隶制的社会形态,主要是彝族;三是封建领主的农奴制社会形态,主要有傣、藏族、纳西、白、哈尼等民族。三种社会形态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生存方式主要是一种建立在家族、血缘基础之上的生产、生活方式。虽然由于部分地区的民族由于长期和汉民族杂居在一起,也进行着文化的交流,但绝大多数民族的文化仍是一种自生自灭的生存。
4、在本世纪末,云南民族文化经理了三次革命性的发展,一次是50年代,新中国的成立,民族政策的实施,以及在汉族的帮助下,云南各民族跨越式的进入了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先进的汉民族文化开始系统进入各民族文化系统之中,带来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碰撞、发展。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西方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也进入到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在吸纳、交融中,云南民族文化逐渐也以开放的姿态,作好了和西方文化进行大规模交流、碰撞的准备阶段。三是本世纪末随着国家经济、交通的发展、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跨越式的发展,在中国即将假如WTO,中国面临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形势下,民族文化如何,全方位和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提下,发展民族文化,以自己的文化特色融入世界各文化的交响乐中,唱出自己的个性话的歌曲。在这个方面,拉美文化走在了我们的前面。15世纪以后,拉美文化就在殖民主义的大潮中,和西方文化不断抗争、碰撞、在抗争、碰撞中发展。到本世纪,终于通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通过融合、碰撞、学习、借鉴,将自己文化中显在的、隐含的民族文化的精华升华出来,唱出了自己独具魅力的美妙歌曲,赢得了世界各民族的尊重和喜爱。文化的升华,其实质就是弘扬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就这一方面看,云南民族文化也和拉美文化也有着本质上的相似之处。
三
本世纪末,全球化浪潮似乎势不可挡。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会不会带来文化的全球化呢?现实世界是,一方面后现代文化的产物,诸如好莱坞电影、卡拉OK、摇滚乐、国际互连网、英语作为年青一代的时髦文化(强势文化)影响着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乃至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也不得不提出文化保护政策。呀保护自己深厚的文化传统。避免在全球化中丢失自己的文化传统。但是另一方面,现代化又刺激着文化民族主义的产生,反对文化殖民主义的呼声也不小。美国思想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这样写到:“80年代和90年代,本土化已成为整个非西方世界的发展日程,伊斯兰教的复兴和重新伊斯兰化是穆斯林社会的主题。在印度,普遍的趋势是拒绝西方的形势和价值观,以及使政治和社会印度化。在东亚,政府正提倡儒家学说,政治和知识界领袖都在谈论国家的亚洲化。”⑦
如果按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学派的观点,可以将文化按照要素分为|实物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话。那么文化的结构就是一个由表及里、或者说,由外在到核心的文化层。最外在的是文化的显在层面,其次是文化的行为层面,核心层面则是文化的精神层面。其结构颇像地球的结构。一个特定地域或民族的文化,其外在的两个层面通常显现为具体的民俗、礼仪、生活、劳作、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等,而其内在的文化层面则表现为该地域、民族特有的文学、宗教、艺术、美学观念、哲学以及思维方式。三个层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影响和支配着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正如美国文化学家克鲁克洪和凯利指出的“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形式样又包含隐性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⑧每一个民族或特定区域的群体在漫长的发展中,在和其它地域、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系统。这种民族文化系统的特色主要是通过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体现的。有文化学研究者将这种文化心理素质概括为;“所谓民族文化心理素质,是民族历史地形成的生存条件的内化和民族观念形态的文化在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中的凝结积淀,是由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所塑造、陶冶而成的共同的基本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致思途径和价值观念诸方面所组成的有机的总体结构。”⑨可见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就是文化的精神层面。尽管一个特定的文化系统在其发展进程中难免要和其它民族的文化系统发生交流、接触、碰撞,和其它的文化系统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相互渗透。但是,一旦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系统,也就是形成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其文化系统就有了相对的稳定性,也就有了保守性和排他性。这种文化的保守性、排他性往往是通过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来体现的。实质上,是通过其文化系统中起决定意义的精神层面加以体现的。
世界上,可以说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个文化系统。这些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是,在这些众多的文化系统中,在文化的深层,即精神文化领域,形成完整体系的民族文化并不多。在文化学家看来,世界上的大的文化圈,形成自己完整的审美的、道德的、宗教的、哲学的体系的大的文化系统或文化圈也就是四、五个。当然,众多的小的文化体系在其文化的显在层面,尤其是民俗文化方面不少小的民族文化体系非常富有特色,但其深层次的文化体系则基本上没有形成。当这些民族文化处于封闭、半封闭的自然发展状态,它们大可以很好地按照自然的规律很好的发展,沿着固有的模式发展。可是,一旦有其它更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系统,尤其是拥有强大的精神层面的文化系统和它碰撞、交流、融合时,这些民族文化系统的脆弱性就显示了出来。很可能这些民族文化体系就会被其它的文化系统所融合。乐黛云在《21世纪——多元文化的世纪?》一文中就说:“很难说一切民族文化都能永世长存。历史已经证实从长远看,一些文化兴起,一些文化衰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目前存在的各种文化,由于种种原因,也不可避免的会有一部分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渐衰落和消失。”⑩
从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拉美文化之所以能在本世纪60年代出现复兴,体现出拉美文化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让世界所瞩目。最重要的是因为它能不断吸收不同文化的因素,不排斥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同时通过精神层面的文化,即文学艺术的创作使古老的,各具特色的拉美各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素质得到了强化,使拉美文化得到了升华。
文化生态环境的相似,使得拉美文化和云南民族文化的比较有了理论的基础。事实上,云南民族文化在解放前的生存状态和15世纪前的拉美文化十分相似。解放后的云南民族文化的生存状态,尤其是80年代以后的生存状态也十分相似。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今天来比较解放前云南民族文化和15世纪前拉美的生存、发展状态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从15世纪后拉美文化的演进、交融以及发展,尤其是本世纪拉美文化的发展来看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却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功利意义。
云南民族文化是在本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西南部的大山、峡谷、大江的源头走向中原的,让全国各族人民初步了解云南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这种初步的了解除了部分文化学者的理论介绍外,主要应归功于50、60年代的几部电影、民歌、少数民族神话、叙事史诗的拍摄、传唱和收集、出版。没有这些民族文学、艺术的创作,云南民族文化不可能为广大人民所喜爱。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不同文化开始和云南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云南民族文化也和其它民族文化一样,同样面对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下,民族文化如何继承、发扬、发展的问题。在今天偏僻的少数民族山寨,听得到迪斯科、摇滚乐的节奏;年轻人同样喜欢好莱坞的电影和卡拉OK;牛仔裤代替了几千年老辈人穿的民族服装。社会制度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商品经济的意识破坏了古老的温情脉脉的,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古老礼俗。偏远的山村成了联成整体的地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民族文化通过旅游经济等功利主义的形式走出了自己几千年封闭的大山,走向了世界。但是,到底能走多远、走多久呢?
云南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和拉美文化十分相似,但是,云南民族文化刚刚从沉睡中醒来50年,面对的就是西方文化、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撞击。相比之下,似乎拉美文化要幸运一些,拉美文化毕竟是在和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近500年后,才面临全球化的冲击,而且在全球化之前,拉美文化得到了升华,通过升华,构建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回顾50年来的云南民族文化,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很少有自己的作家,能在中国当代文学、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部类中有立足之地的作家、艺术家几乎没有。尽管有部分汉族作家、艺术家、画家选择了民族文化的题材进行创作,但是,这些创作远没有达到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梳理、升华民族文化的高度。
从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看,云南这块土地是应该出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然而,云南没能产生“魔幻现实主义”。今天,云南把民族文化作为自己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提出要把云南发展成为“民族文化大省”。在其背后,有各民族人民共同发展,各民族文化相互共存的宏愿,但也有通过各民族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发展经济的功利主义思想。这一切都没有错,但拉美文化通过拉美文学的崛起得以升华的经验,的确值得重视和借鉴。民族文化和民族地区独特的生态资源一样,过分的功利,也会被破坏。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到底能走多远,在中国取决于各民族自己的选择、也取决于政治家和文化学者们、文学家、艺术家们的引导。
注释:①《西班牙美洲文学史》。1997年,函授教育大学出版,第25讲第21页。
②引自卡彭铁尔《一个巴罗克风格作家的自白》,古巴国立出版社1964年4月出版,第32页,转引自《拉丁美洲中篇小说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③拉丁美洲的文明与文化,商务引书馆,1990年,第84页。
④《加西亚•马尔克斯谈创作》,见《外国文学报道》,1988年第5期。
⑤见《民族文化学论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9页。
⑥见《丰饶的苦难——拉丁美洲日记》,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⑧贝克莱特•克鲁克洪等《文化与个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⑨许苏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简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⑩见《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