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周庄游记

市场助理 朱江

一直有点江南情结。打小时候起,我就对江南有着无限的遐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江南在我心目中就等同于水乡。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外婆买条鱼来烧。头勿熟,尾巴焦,盛在碗里吱吱叫,吃到肚里豁虎跳。跳啊跳,一跳跳到卖鱼桥,宝宝乐得哈哈笑”……

记忆中,似乎我的外婆也对我唱过这样的歌谣,描述过江南水乡那样的风景,那是我对江南的最初印象。那里有一望无际的芦苇随风摇摆,有一洼洼盛开的红、白荷花的荷塘,有摇浆撑船的渔民,来来往往的船只,风烟俱静,山映斜阳。就是这支童谣,使我固执地认为,外婆家就在那里。

实际上,外婆那里也有一池的云影,一天的涛声,也有黄黄绿绿的庄稼,但外婆从来不曾住在江南水乡。外婆去世的很早,我和外婆在一起的日子也不多,梦境中却总是出现外婆站在那种江南水乡独有的小桥桥头,微笑着,等我回家吃饭。我对江南水乡的印象,就如对外婆的记忆,支离、破碎,却又那般亲切、熟悉,挥之不去。

中学时,爱上了古典文学唐诗宋词,又开始固执地认为若要研习先秦文学,当去齐鲁大地,若想感受唐宋古风遗韵,则理应去江南。也坚信“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美景和"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只有在江南才有。再后来读到许多散发着淡淡哀愁的江南小镇的故事、散文,看到很多悠远、意蕴深长的江南小镇的电影,江南小镇更成为一个萦绕在心头的梦,时时撩拨着我的心绪。

以前曾去过上海和杭州,但终未能圆我梦境中江南水乡的梦。后来我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到了——江南第一水乡---周庄。这个在文字和画面中神游了无数次的地方。周庄名气太大,大的让我不敢靠近。无数的文人墨客艺术家对周庄都毫不吝惜自己的赞誉之辞:吴冠中撰文称“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匡亚明称周庄“乃人间仙境”,人生不到周庄游将是件憾事。

旅游的火爆也给它背上了“浪得虚名”的骂声。我不想这周庄是否对得起“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但觉得“一百个读者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么一百个游客心中也有一百个周庄吧”,同伴也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于是经受不住诱惑的我们,遂达成一致,一定要去周庄看看。

昨天已在苏州向朋友打听好路线,说可以先坐中巴到芦墟,从芦墟可以坐船去周庄。正合我意,因为余先生说:“同其它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上了中巴,再次向售票员证实路线问题,车上的人们很淳朴,七嘴八舍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告诉我们应走的路和采用的交通工具。最后得出的结果竟是:芦墟到周庄的水路早已不走船,我们得打个摩托的士去。我有些失望,不过想想到了周庄一样可以游船嘛,于是作罢。在陶庄下了车,换了另一辆中巴去往芦墟。我对芦墟这个名字颇有好感,因为听起来感觉那里像有无边无际的芦花,渺渺茫芒一片,像小时候的梦境一般……遗憾的是,到了芦墟,连匆匆一瞥都未来得及,又得赶路。找了张摩托的士,跳将上去,所谓摩托的士,实在是有点像拖拉机,只不过是开的快的拖拉机而已,坐在后车厢里,感觉我的五脏六腑都快给颠出来了。好不容易到了周庄,下车,沿着一片庄稼旁的小路走,有带着草帽的农村妇女要带我们走,说是不用买门票,我们按苏州朋友的提醒,不搭话闷头向前走。一会儿,终于见到“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的招牌,这就是周庄了。下午时分,游客一拨拨赶来,整个小镇熙来攘往,热闹异常。我们先安顿下来,便又开始溜达。果不其然,周庄处处是店铺,借旅游的光,大做生意。我突然开始想念起西塘的“人家”来,周庄有小桥,有流水,但是嗅不到“人家”的气息。首先来到周庄的著名景点——双桥。

双桥由世德桥和永安桥联袂而筑,交叉相连,样子很像古代的钥匙,故俗称钥匙桥。由于上海旅美画家陈逸飞将双桥绘成油画,题为《故乡的回忆》,当年在美国展出,引起轰动。后来,举办画展的美国人将这幅油画作为礼物赠给邓小平同志。次年,该图作为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从此,双桥胜景驰名中外,周庄也由此走向了世界。比起西塘,周庄的水道很窄,且蜿蜒崎岖,也另有韵致。河上游船不停从桥下穿过,想起今日还未了游船的心愿,于是拉了同伴,上船。因为有了友人的告诫和心理准备,倒也没造成“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反而对如潮的人群、浓浓的商业气息有了些宽容。在船上,突然想起,短短半天,我们就乘坐了4种不同的交通工具。

天色渐暗,红灯高挂。登上河边一家小楼,点上几份小菜,“万三蹄膀”是万不能少的。周庄在褪去一天的浮华之后,渐渐沉寂下来。一切的喧嚣、嘈杂,都像手中这盏茶,渐渐沉淀下来。凝视杯中蹁跹而下的青叶,聆听桥上自得其乐的老人悠扬的二胡声,我这才发现古老的小镇是安详静谧的,也许是因为喝着悠悠、清清的小河水成长的缘故,古老的小镇因此而变得悠闲坦荡、宠辱不惊。外界的喧扰打不破固有的宁静。或许,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阑珊夜色中,漫步河岸。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桔子红了》、《霜叶红于二月花》之类的故事来。这古老的小镇啊,不知发生了多少幽怨的故事,不知凝结了多少隐忍的爱,想的有点远了……

今天继续游了名头甚响的“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的张厅,“七进五门楼,房屋百余间”气宇宏伟雕梁画栋的沈厅,还算比较有特色和看头的建筑。至于什么“澄虚道院”、“周庄博物馆”、棋苑,早已成了记忆中的盲点,快没了印象。走在周庄的青石板上,踱过婀娜的小桥,就快结束周庄的行程。平行而论,除去那聒噪的人潮,退却那太过浓厚的商业气息,周庄还是美丽的,动人的。如果说西塘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周庄则载负了沉沉的历史内涵。古巷幽幽,花窗依旧,雕梁画栋上的蛛网尘丝,青石板路上的深深印迹,还有游人缅怀往昔的声声叹息,构成了“昔我往矣”的散碎片断。

昔日的江南重镇,今日的旅游胜地。人们开发旅游是为了更好的游览,却在开发中不知不觉的破坏了最原汁原味的感觉。这有点像人的异化。趋之若鹜的人群破坏了小镇该有的一点闲情,二分悠然,不过又想想“奇文共欣赏”,美景也没有理由不“同游览”。这就是人们的无奈,生命中就是充满了无数的矛盾,无数的悖论。扯远了,回到正题。这么想着,一时间,对周庄竟多出一份愧疚来,但愿,我们杂沓的脚步没有侵扰它安静的灵魂。也这么想着,心中多出一份释然来。江南小镇,一水,一桥,一舟,简洁的构图,淡淡晕染的墨迹,我已将这份美装裱、珍藏、定格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