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软件部 何家华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我看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我认为温故不只是为了知新,而是要创新。道理很简单,迂腐的人当然认为把过去没有搞懂的东西搞懂就够了,其实不然,现在大多电视剧就没有创新、没有特色、没有经典,即便有也是在炒做和包装自己以及蒙骗观众,越来越多的滥品充斥荧屏。中国人是很善于用语言来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又或者是很会用语言来推脱责任和掩人耳目的;至于要怎样做是比较盲目的,或者做些表面工夫来搪塞而已,又或者是急功近利不求实际等等……,电视剧大多如此。
哎,这得从我重新看83版的射雕说起,可能是因为有点怀旧吧。
其实,最近电视节目也有点开始怀旧了,《西游记》、《红楼梦》、《上海滩》等等这些经典老片有悉数重新搬上银幕的趋势,不知道现在看惯了各种粗制滥造的电视剧的人们会是怎样的感受,更不知道那些所谓的新星们是怎样的不顾观众的感官感受频频在银幕上表演着自己(题外话—能把他们所表演的角色表演得让人忘记演员本身是谁的人太少了,我认为他们更多的是在观众面前表演自己,或者说卖弄自己者居多)。
现在的大多数电视剧充满急功近利的因素,最近我又品味了一回83版的《射雕》,让人回味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说品味一点都不过分,什么叫“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如果有时间再看几遍83版的《射雕》恐怕也不会有半点腻歪,这一点恐怕要自己看过后才会有同样的感受,所以只好搬出后来拍摄的版本发发自己的牢骚痛快痛快自己的嘴。其实大陆版《射雕》我没有怎么看过,看过一点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不怕倒胃结果被之搞得一点胃口都没有了,后来才知道没有胃口是正常的,大家一致认为看各种对之充满奚落的漫骂评论比看其电视剧更具有味道,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有句话说的入木三分“长得丑不是错,可是出来吓人就是错”,因其在上映之前就抨击过83版的《射雕》而闻名于天下,所以我们指望其有更多的创新,然而,我们错了。浮而不实却带有夸张的造型(题外话—这点还是可以原谅的)、肉麻的表演、蹩脚的对白……好象没有一样可取之处,唯一可取的地方恐怕是人们茶余饭后有点发牢骚的资本。其实演得好与坏是跟电视剧的拍摄出发点是有关系的,各种商业炒做恐怕是几乎所有电视节目趋之若鹜的主要因素,另外各种不具备演员素质和职业修养的所谓明星像春笋一样不断涌现,从而引发明星人气大战,导致电视剧成为明星们施展‘舞台’(可能是上镜越多越出名,管他观众襃与贬)的载体。但是我个人认为不是每一个有点破名气的人都可以演任何电视剧的,看看吧,著名的体操运动员就可以有资本主持节目,在T型台上走两圈出点小名就可以演电视电影,更有甚者自己出点名就拉来自己的好朋友要挟导演如果不给自己的朋友机会自己就要怎样怎样(我是羞于启齿他们的所作所为的),试想像这一类的人您有怎么指望他们给观众带来什么好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呢?我们并不要求这些人对观众的视觉负责,但起码不要让观众看完后鸡皮疙瘩掉一地,浪费时间还惹得浑身发冷。太想对那些导演、赞助商还有自以为是的演员等说一声“哥们儿,别不拿观众当回事儿了!先问问大家受不受得了吧!不要只顾拿着名作、‘名人或偶相’、名导演、名企业的派头来砸观众的眼,我们将感恩不尽。不要为拍而拍,不要为演而演,比是要的,但不能急功近利,好好借鉴别人的优点,至少不要为撑自己门面而不顾自身水平好高骛远的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能拍什么样的电视就量力而行,踏踏实实拍点好作品来赢得大家的赞美和支持比顶着臭骂挣大钱值。”
牢骚发得越多肚子里的气越胀,不信者自己试试。其实有一个规律:凡是糙品往往会去贬低同类精品而炒做自身,真正亮身于市便会真相大白为人不齿;不过精品让人久久品味,糙品多是加工所谓的明星大碗儿(其实大多已成‘万人迷’——有人还真是这样自己高看自己的)用些类似于签名的手段来慰藉那些需要抚慰的空虚的心灵。如果是我,我需要好的作品,不齿那些所谓的明星大碗儿拼凑的糙品,更不愿让自己的眼睛麻木和灵魂靠一些卖弄的手段来慰藉。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一句俗话——“世上只有假药,没有后悔药,即便有那也是假的”,我认为“世上只有好编剧好作品,没有万能好演员,即便有也是好作品造就的。如果有好作品通过演员展现出来的却是糙品,那这些演员肯定也是粗制滥造的。”所以,如果演员再不提高自身的演技(这一点我恐怕是多嘴了)和职业道德修养(这一点简直让人羞于启齿),我们想要看到经典作品怕是要恨不得自己去演了;当然观众也需要不再去宠爱那些浮躁虚荣的演员,为了追星而宠坏演员同时还丧失自我,真是害人害己;同时作品少些商业炒做多些真情投入也许还有希望。
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