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软件部 邓成聪
今年3月28日,我进入了心仪已久的软件公司—云南优耐达公司,开始了我人生中的另一次历程。
其实,早在99年就听一个在南天公司的朋友提起过优耐达公司—一家本地化的IT公司,很优秀,当时非常羡慕,但是没有办法,因为自己不是学计算机的。
刚进公司,对许多同事比较陌生,后来,企业软件部在七月十四、十五两天举行了一次活动——去澄江旅游,认识了企业软件部的其他同事,很多是以前叫不出名字的。
后来,公司举办了拓展训练活动,全公司的人,几乎都去了。在活动中,和其他同事敞开心扉的交流,又熟悉了不少新的面孔。
到公司后,我被安排在软件部的ERP平台组,参与《企业ERP平台CMM过程化开发》项目的开发,我负责设备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两个子系统的开发。
经过近八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企业ERP平台CMM过程化开发》,项目现在处于验收阶段。
在优耐达的八个月中,几乎每天见着的东西都是新的,很幸运的是,在其他同事的帮助下,都很好的解决了,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² 在技术方面
Ø在开发工具方面,以前的都是用PB,转向了其他;
Ø在数据库方面,以前使用SQlServer和Sybase,转向了Oracle;
Ø在软件体系结构方面,以前都是C/S结构,转向了三层结构;
Ø前期从来没有使用过UML建模工具RationalRose,现在能够运用Rose完成软件的需求设计工作。
² 在软件开发思想方面
通过参与ERP平台的开发,真正体会到了软件复用的优势,真正的去关心别人如何在平台的基础上复用已有的软件,实现二次开发。
² 在ERP理论方面
以前对ERP有一个很粗略的了解,来到公司后,ERP平台组恰好在做ERP系统的开发。公司以前做了很多个企业的应用系统,希望能从这些应用系统中,抽取业务逻辑,在ERP思想的指导下,做成业务框架,从而构建优耐达公司的ERP平台,实现软件的复用,达到提高开发效率的目的。以下是自己在开发过程中的体会:
Ø在开发的时候,抛弃那些华丽、时髦的概念,能够实实在在地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想:我们的工作,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或者说,如果某一天,有一家企业实施我们公司的ERP系统,能否为他创造更多的价值,当然,这还牵涉到其他方面的因素。
ØERP最深层的东西——管理+IT,它是将先进的管理理论,结合信息技术,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一个开发人员或者实施人员,有必要提升自己的业务知识和管理理论。
Ø学习、提升自己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多与别人交流,多了解一些行业的信息,像AMT,ERP世界,ERP沙龙,这些网站都是很有效的交流空间。交流中可以分享别人的经验,自己有什么困难,也可以向别人寻求帮助。
² 在业务方面
在业务方面,除了学习自己负责的业务模块外,对ERP系统其他模块:从生产计划开始,采购、生产到销售,集成的PDM、EDI,以及将来可能整合的CIMS,对这些模块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这些业务模块当中,了解的比较深的,还是设备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我以前是做设备管理的,对这两块的业务流程相对较熟,但是以前只知道要客户要求这么做,现在用ERP的思想去分析,大概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以上几方面是我这八个月的收获,干了这么长的时间,那我自己有什么感想呢?
² 爱好与工作相结合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是最好的。
记得在99年找工作的时候,在网吧里,搜狐的网站上查找一些招聘信息,本来自己想去二炮的,查找一些关于二炮的资料,把“二炮”输成“erp”,一个回车进去,出来一大堆东西,有一条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后面紧接着一堆英文解释,大概意思是应用一些很先进的管理理论,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处理模式,从而达到企业的资源重新配置,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很抽象,当时觉得这玩意儿比较有哲理性,拿去问了几个老师,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他们只是给自己泼了点冷水,这东西太深奥,而且要运用软件技术,那肯定这辈子与自己无缘了。
后来到另外一家软件公司后,也在关注ERP方面的信息,国内像用友、金蝶,国外的SAP、Oracle都在做,但对ERP系统的了解,也很肤浅,觉得能够参与ERP系统的开发,是自己做软件的一个梦想。
来到优耐达公司后,参与ERP平台的开发,对于以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工作中能够有机会去了解、学习。我想,能够将自己的爱好与工作相结合,干自己喜欢的事,自己会活的轻松、充实一些。
² 谦虚
在一个团队中,我想,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虚心的多向别人学习一些东西,这样自己的进步比较快。如果单独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闭门造车,那长进是非常慢的。
² 努力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去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一切都是空的,没有付出,理想永远是空想。
² 勇于承担责任
我想,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无论事情的大小,不管怎么去做,首先要考虑自己所担负责任,对事情不负责,那做出的结果肯定不是最好的,终归是对自己不负责。
在这八个月中,我自己学到许多东西,如果在其他公司,可能需要两年左右,我自己的进步是与其他人的帮助分不开的,非常感激张老师、肖光喜、乐海、杨铁、杨洪图,以及公司的其他同仁,特别感谢辅导员肖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