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放手、放心、放胆的发展我市民营企业

——给昆明市政协的提案

董事长 熊海滨

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强调指出,“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对充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发展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论述,不仅仅是促进国家改革开放的战略需要,也是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好改的改了,能改的也改了,剩下的都是不好改的,不能改的了,我来提一下不好改的提案。

自从1998年市政府出台9号文件以来,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到2002年底,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达到全市GDP的37.6%,全市共有个体私营企业147326户,从业人员402167人,注册资金1634553万元,实现总产值294898亿元。

全市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为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增加财政收入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就全国各省会中心城市的总体水平、发展基础和发展速度来讲,就我市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就业机会,降低政府压力的需要来讲,就章振国市长决心在“十五”期间将昆明市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全市GDP占有率达到60%的宏伟目标来讲,还有相当的距离。如果按照平均计算的话,距完成十五计划还有3年时间,平均每年的GDP增长必须达到7.3%。到2002年我市非公经济的增长率状况是:个体工商户的GDP较2001年下降了8%,私营企业增长了5%,从总体上讲任务是蛮艰巨的。

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不尽如人意的形势,原因很多,有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人文方面的、政策方面的等等,现在要在这些锁死的链条中找突破口,仍然要落到政策这个问题上来。当前政策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干部没有退出机制,二是企业没有进入机制。

所谓干部没有退出机制:

多年来政府在努力制定各项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但是每年征求非公经济人士意见时,意见都集中在政策落实问题上。为什么会这样,除了思想不够解放,难以持续创新之外,还有风险问题。一般来说,凡是好的思路和政策往往都超前于中央和国务院的红头文件规定,红头文件是一条高压线,一旦越线操作,谁承担责任,温州市为了发展本地经济,以几套班子被更换作为代价。而昆明市要发展非公经济,思想大解放,一旦出问题,这些干部怎么办?

所谓企业没有进入机制:

指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的市场准入不够,譬如多年困扰企业的融资问题,一般来说,企业的融资渠道有三:银行贷款、基金投资、上市。对于这三者来说,非公制经济都难以逾越。但是非公有制经济还有另一条活法,创办自己的金融机构,但是这个市场一直被国家牢牢控制住,还有如石油、煤炭等这些行业领域都适合于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但是国家长期把持,就是不放开,市场经济是多变的,非公经济长期被锁定在低层次、低水平的百货行业、餐饮行业、传统制造业是不行的,早晚要大滑坡。

二是市场监管过严,开放度不够,如美容、网吧、娱乐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了监管的重灾区,执照审批门槛过高,收收放放,使这些行业领域不能持续地发展,现在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方面是;收的太紧与拓展市场空间的矛盾,监管太严与按自然供求关系发展的矛盾,政策文件与市场经济规律的矛盾,按照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看,当今世界经济的主流仍然是自然的放任式经济,管制最合适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面对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管制最合适的黄金分割点在哪需要认真研究。

谈几点希望:

希望市政府在可支配范围内尽可能找准市场资源配置的定位;

对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进入的行业领域充份放开,调整监管与服务的比例;

希望市委市政府指定副书记和副市长主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

协助工商联创办非公有制经济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