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侠义精神

人力资源部 叶卉

中学时有一篇课文《五蠧》,其中阐述说: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皆为国家的蛀虫。韩非合称之为“五蠹”。一直以来为“带剑者”被列入“五蠹”而不解其意、不明其理。

少时受《水浒》、《隋唐演义》、《三侠五义》等等侠义小说影响颇深,自然对主人公的侠义精神所感染,对其为人行事视如规臬,进而幻想这样的人越多社会秩序一定会越好。

随着阅历的增长,对这个问题也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义有正反面,如对朋友讲义气,讲了的话,一定做到,言而有信,对朋友有义,这个节操品行很好,但是处理不当,相反的一面,就有大害了。义的正面是国家有困难,社会有困难,为了救社会,为了救国家,为了帮助很多的人,把自己的生命都牺牲了,在最要紧的地方,绝不投降,绝不屈服。可是历史上有许多事情,看起来是讲义,实际上却不尽然。

如战国时候,赵国宰相虞卿的故事。虞卿这个人很了不起,他曾著了一部书《虞氏春秋》,比吕不韦写的《吕氏春秋》还要早一点;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平民出身,游说诸侯,得到赵王的信任当辅相;这个人非常讲义气,他已经当了赵国平原君极为信任的辅相,而他的朋友,魏国的公子魏齐,在魏国出了事情被通缉了,逃到赵国来找他。按当时的魏赵之间的关系,赵国是应该把魏齐送回魏国去的。可是虞卿是赵国的辅相,魏齐以当年未发达时的私人朋友身份去找他,如果站在法制的立场,虞卿应该把这件事报告赵王,把魏齐引渡到魏国去。而虞卿认为如果这样做太不够义气了。魏齐是自己年轻未发达时的好朋友,今天他在魏国政治上遇到这样大的困难,偷偷来投奔,如果把他送回魏国,就太不够义气,因此“弃相捐君”,连宰相都不当了,偷偷离开了赵王,带魏齐一起跑了。从做人方面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是讲义气,但对公的大义而言,这种义气是否对呢?

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信陵君名无忌,和赵国的平原君是好朋友,平原君有了急难,非要魏国出兵,可是魏王不答应,于是找信陵君,信陵君就把魏王发兵的兵符印信偷出来,发令出动自己国家的军队,帮助赵国打垮敌人。这对赵国的平原君是够义气了,但对国家的危害又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