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全球通货紧缩与纳什博弈论

旅游网 杨戈

九七金融风暴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不约而同进入通货紧缩年代,全球性价格战、由价战引发的反倾销战此起彼伏,狼烟四起,全球经济就此进入微利时代。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是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两大难题。自1997年以来,通货紧缩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顽症,其对经济的杀伤力比通货膨胀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般意义上的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或其增幅滞后于生产增长的幅度,致使市场上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从而出现物价总水平的下降。但单纯的物价下降并不一定意味出现了通货紧缩,判断经济是否陷入了通货紧缩,需要看价格总水平是否持续下降,持续期至少在半年以上。目前理论界对通货紧缩的成因和标准尚未达成一致看法,各国政府在实践中也没有特别有效的对付通缩的办法和对策。

一、近期我国CPI持续走低,通货紧缩迹象非常明显

尽管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是否存在通货紧缩有着不同的看法,但物价持续走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97年以来,我国物价持续下跌,消费却无成长,99年GDP平减指数为-2.14%,创历年来新低纪录;2000年2月物价略有上涨,但立刻下降,且未达成政策调控目标的成长1%,实际上只成长0.2%;2001年政府所订的成长2%也没能实现,零售物价与居民物价指数都是世界最低。

再看看去年CPI(消费价格指数)的情况:CPI指数在3月份开始掉头向下,4月份达到–1.3%,创下1999年8月以来单月最大降幅,5月份达到–1.1%,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去年同月下降0.9%,而1-7月,CPI比去年同期下降0.8%,已是连续9个月物价走低。从目前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可以说通缩的特点已经具备,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全球通货紧缩的旋涡。

二、对我国通货紧缩成因的分析

我国的通货紧缩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自身体制性因素的影响。表面上看,原因有三:

第一,政府未能一贯地、强有力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改革或改革措施未能得到有效实施。

第二,正当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刺激消费时,却又出现了国企、住房、医疗、政府机构与社会保障及教育等多项改革,这些改革增加了居民的经济负担,动摇了人们的消费信心,拼命储蓄以防不测(尽管一再降息)。而国企与政府机构改革又使失业增加,总体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第三,企业的生产能力普遍提高,外商及本地企业都抓住了入世前后的市场机遇,大肆扩充生产,恶化了供需关系。

那么,导致当前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呢?根据有关专家的论述,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高积累政策严重抑制了居民收入的增长,进而抑制了居民消费,加上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导致当前经济生活中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和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突出,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又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和投资需求萎缩。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全面萎缩不仅导致价格水平的持续下跌和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而且对货币交易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减少也导致货币流通量的减少或货币流通速度的放慢,从而形成了通货紧缩的局面。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趋缓反过来又影响到居民收入增长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使得消费需求进一步萎缩,于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扩大,价格水平不断下降,形成了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

三、纳什及其“非合作博弈论”

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数学天才,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好莱坞影片《美丽心灵》主人公原型。

1950年和1951年,年仅20岁出头的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他以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其中一篇为博士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但30岁后,纳什不幸得了精神分裂症,并从学术界消失。更富传奇色彩的是,30多年后,纳什又从他的世界中逐渐清醒过来,并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代博弈论主要是由冯·诺依曼(1903—1957)所创立的。他也是一位天才数学家,纳什的老师,他不仅创立了经济博弈论,而且发明了计算机。尽管对具有博弈性质的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例如,1838年古诺(Cournot)简单双寡头垄断博弈;1883年伯特兰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两个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垄断;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利用博弈论方法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等等都属于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其特点是零星的,片断的研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很不系统。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提出的标准型、扩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合作型博弈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巅峰期。然而,诺依曼的博弈论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它过于抽象,使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博弈论的研究知之甚少,只是少数数学家的专利,所以,影响力很有限。正是在这个时候,非合作博弈 — “纳什均衡”应运而生了,它标志着博弈论的新时代的开始!

四、博弈论例子“囚犯的两难处境”

博弈论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要了解纳什的非合作博弈问题,几乎所有的博弈论教科书上都会讲“囚犯的两难处境”的例子。

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由地方检察官分别和每个人单独谈话。检察官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该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他们选择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监禁 — 3个月,但前提是同伙抵赖,显然要比自己抵赖要坐10年牢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10年牢。太不划算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5年,总比被判10年好吧。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1年刑)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因为,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串供),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也就是说,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囚徒的两难选择”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他们两人都是在坦白与抵赖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这样他们必然要服长的刑期。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时,或者相互合谋(串供)时,才可以得到最短时间的监禁的结果。“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不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位经济学圣人在《国富论》中的名言:“通过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纳什均衡”提出的悖论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因此,从“纳什均衡”中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其次,“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所以“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弈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五、“美丽心灵”能否拯救世界

目前,全球经济通货紧缩导致微利时代的来临,预示着贸易壁垒的打破和垄断经济时代的终结。WTO、经济全球一体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和挑战。

以往几个大公司通过垄断经营获取高额利润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群雄逐鹿的局面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以往像中国电信、两大汽车制造厂(一汽、二汽)、银行、保险等垄断经营的保护伞将逐步被打破(WTO承诺)。另一方面,为应对通货紧缩,政府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条件会放松,贷款额度会加大(贷款给国营企业只会增加银行呆帐死帐)。第三,中小民营企业的产品多是适销对路的产品,可以刺激消费,增加有效供给。

不久前,《美丽心灵》一举荣获第74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奖等4项大奖,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大的赢家。撇开电影本身的艺术成分,《美丽心灵》的胜出印证了当今人们鲜明的价值趋向,愿主人公从奋斗到成功,从磨难到复苏的励志过程,能激励人们走出目前经济困境;愿主人公崭新的理论能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