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剩余价值剥削论与全要素价值论

申和平

 

近年来, 随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经济模式的持续转型,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 为国民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发展动力。旧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正在淡出,新生活模式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国人一心向往早日进入小康社会。

但由于国民收入水平差距的加大,(这里仅指合法收入而言),国人心中的一种旧模式平衡正被打破,更由于几代人长期受马克思剩余价值剥削论的浸泡,很可怜地只剩下“剥削”这一种观察社会的视角或世界观:满目只见剥削和对抗,不见万物和谐共处的另一面,所以经常也会有些人不时因遭受“剥削”而愤然,优耐达人也一样。

另一方面,我们的父辈在三十多年计划经济时代受着更惨烈的“剥削”,只因为大家所受待遇比较“公平”,大家一样贫乏而没有任何差异,更没有资本主义的尾巴,反而似乎心安理得,其实质是不患贫而患不均,大家相互死锁着,监视着,自然就斗争着,拉扯着一起走到崩溃的边沿。

数学家纳什的博弈论之所以在经济领域获诺贝尔奖,是因为指出了人类经济生活中全要素的动态均衡价值,以及经济交易过程中的零和与多赢模式。

以老谋子拍《英雄》为例,要有出资人、名演员、大导演、媒体宣传、要有观众、评委等诸多要素资源参与,在这个多角色合作博奕的交易价值链中,一定要去分析谁剥削了谁,是一个虽然愚蠢但对愚人来说很有煽动性的问题,可以解释为什么剩余价值剥削理论何以会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法宝,大概也是建国后为什么会“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动文化大革命,大家都因为不愿受任何可能的剥削(做到了吗?)而活在地狱中的原因。

从剥削对抗的视角出发,必然导致阶级概念,导致斗争对抗,不可能产生任何团队精神和社会和谐,这是最实质的社会人文精神缺失,其恶果不用赘述。

中国经济要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国家必须首先解放思想——确立和弘扬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放弃剥削对抗的阶级斗争观点,弘扬和谐共处的多元价值观——全要素资源配置论,对于西部贫穷尚待开发的诸省份来说,这个问题尤其突出而迫切——也许,招商引资才会更顺利一些。

但我们优耐达人已深刻认同这一点吗?

相从心生——

一个社会死抱着“剥削”这种意识形态,必然宗派林立、阶级斗争、经济崩溃。

一个人死守着“剥削”这种世界观,必然心理失衡,难以合作,难有快乐。

用马克思语言来说:任何合作双方相互“剥削”的概率各占一半,其动态正如一对夫妻一般,此一事彼一事,此一时彼一时,阴阳互根,此消彼长,相互对立又和谐共处于太极之中。

心性平和,自然万物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