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一直是人文知识分子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无数作家在作品中反复描写、探究的母题。《沧浪之水》正是一部上下求索、持续追问人生意义的长篇小说,虽然它大体仍属于“官场文学”的范畴,着力描写权力与金钱支配下的扭曲人性,但其立意之深、思虑之广、责问之切使得它比同类题材的小说更加沉郁厚重。
与同类题材小说相似,《沧浪之水》仍然选择了一个初涉官场的人物视角,通过主人公池大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给读者刻画出一幅宦海众生的浮世绘。与某些官场小说不同《沧浪之水》中没有一个人物具有鲜明的正面性或反面性,他们都在生活的泥淖中精心计算、苦苦挣扎。作者没有虚假地塑造任何一种代表正义、象征光明的力量,没有浪漫地描写任何一种英雄主义的彻底反抗,同时也拒绝提供任何廉价的希望。所以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只能在毫不粉饰的现实中感到心灵体验和人生意义双重层面的深深震撼。
具体说来,小说笔端所及,不脱一个小小卫生厅,而且尽是蝇头小事,但却具有骇人的生活真实。主人公池大为的精神丰富性与物质生活水平恰成反比,他事业的成功以付出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为代价,现实不断逼迫他无条件地放弃一切精神的抵抗。因为人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鼻子尖下这么点事儿”,狭仄的空间对于人物而言不仅仅是生存意义上的,更是人物精神萎缩的逼真写照。尤为发人深省的是,作者对池大为的蜕变并非持简单的批判态度,而予以更多的理解和反思。他以近乎残酷的现实主义态度告诉我们:“世界变了,道理也换了一种讲法。得到了就是胜利者,而且是最后的胜利者,时间后面并没有什么在等待。”就这样,现时就是永久,自我就是终极,一切价值、信仰和精神支柱在作者笔下芸芸众生的蝇营狗苟中被无情地抽空;就这样,作者把我们带进了我们所实际正在面临的“意义的真空”。
作品中池大为丧失的精神立足点是传统的“天下国家”,但作者所说的“意义的真空”显然不止如此。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此时此刻,“国家”、“民族”、“人民”、“自由”……一切原有的精神立足之地都显得漂浮动荡。当池大为和我们所有人一起面对“意义的真空”时,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孤独者魏连殳所面对的“虚无”。意义的真空,对于人类而言该是一件何其可悲的事,但同样是知识分子面临抉择时的困惑和痛苦,在池大为们身上却再也找不到魏连殳式自暴自弃的绝望反抗了。魏连殳们在没有路的地方还可以“跨进刺丛姑且走走”,但在池大为们面前,便连“刺丛”也没有,道路消失之后他们茫然不知所终。从池大为们的不断妥协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个人的渺小和生活的无奈,因为他们生来就没有对抗虚无的有力武器,他们的异化显得理所当然从而丧失应有的悲剧性。所以我们在阅读《沧浪之水》时,对池大为们会寄予奇怪的同情,仿佛就是在同情我们自己,理解他们的“堕落”,就理解了自己的生活。这正是《沧浪之水》所具有的一种奇特的魅力棗它不给读者提供一个高高在上审视他人灵魂的机会,而是不断迫使读者不自主地进行自我反思:当面对意义的真空时,我们自己应该怎样?
作为一部追问人生意义的小说,答案并不重要,而提出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并使我们每个人都对问题进行真诚而深切的思考,才是作品的成功之处。《沧浪之水》正是如此。
信息消息传递 传呼推荐
Re:《沧浪之水》面对意义的真空
人气 270 回复 0 作者:申和平 2002-9-20 9:19:26 回复 珍藏
这三篇评论都是从论坛上抄录来的.
Re:《沧浪之水》面对意义的真空
人气 265 回复 1 作者:****** 2002-9-20 9:21:43 回复 珍藏
对我感触的比较深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少数人的兴旺发达总是以牺牲多数人为代价的。这是没法改变的事实。也许在人类社会的开始就奠定了的。
一边是花天酒地,物欲横流,一边是苦苦挣扎在生命的边缘。
人们常说:人生来是平等的。其实,人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决定了。终于变化要看以后的境遇了。棗这就是社会的残酷。人们常说: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但是在酒饱茶足之余,有几个人能够想起我们的衣食父母,能够想起我们的衣食父母正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小人物的命运,如宴魏等,不只在一个卫生系统存在,而且在各行各业也普遍存在。
还有,我总觉得,作者在有意无意地为池大为维护:清贫困苦的时候,也就是《沧浪之水》清澈的时候,拿它来洗涤帽缨,也就是思想;
富足安逸的时候,也就是《沧浪之水》污浊的时候,拿它来洗涤脚腿,也就是肉体。所以——
一点愚见。欢迎批评指正
Re:Re:《沧浪之水》面对意义的真空
人气 220 回复 0 作者:杨令省 2002-9-20 17:49:10 回复 珍藏
同意你的看法。
信息消息传递 传呼推荐
Re:《沧浪之水》面对意义的真空
人气 212 回复 1 作者:(信息办)邓云鹏 2002-9-20 18:35:45 回复 珍藏
申总,能否借来一阅?
信息消息传递 传呼推荐
Re:《沧浪之水》面对意义的真空
人气 197 回复 1 作者:****** 2002-9-23 13:48:36 回复 珍藏
一般。不过将社会生存法则重新演义了一遍,何必大家都要来得那么深刻呢?:)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注定一生就是小人物,每天面对的就是“鼻子尖下的那点小事儿”。都为了生计而奔波,何谈什么生存质量?
水至清则无鱼,而实际是有的,只不过很瘦而已。正因为有那水里浑浊污物的存在,才能形成食物链。你要想长大,就必须学会和鲨鱼一块儿游泳而不被吃掉的技能;否则,你就作条孤独的小鱼。
我愿作那小鱼,因为我不求上进,因为我认为快乐、平和是最最难得的财富。
信息消息传递 传呼推荐
Re:Re:《沧浪之水》面对意义的真空
人气 187 回复 1 作者:申和平 2002-9-23 14:09:03 回复珍藏
小邓:你好!
我会送你一本的.
信息消息传递 传呼推荐
Re:Re:Re:《沧浪之水》面对意义的真空
人气 146 回复 0 作者:(信息办)邓云鹏 2002-9-24 16:38:14 回复 珍藏
申总,多谢赠书.
Re:Re:《沧浪之水》面对意义的真空
人气 127 回复 0 作者:张官云 2002-9-25 9:18:27 回复 珍藏
我非常赞同上面那条小鱼!是的,在这个世界上,规则总是保护了一些人,损伤了另一些人,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规则。要么你服从并且找到自己的空间,要么你有本事就去改变它。我要做的是,努力成为当前规则里不受损的人。
Re:《沧浪之水》面对意义的真空
人气 120 回复 0 作者:朱锦红 2002-9-25 9:37:56 回复 珍藏
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感觉这本书人物蛮多,翻开前三分之一,很多姓名,翻翻中段,很多人事,再翻翻最后,有许多姓名,总之,感觉很符合中国现存部分国情:凡事必“人海战术”。
较为赞同的是上述评论中的:“与同类题材小说相似,《沧浪之水》仍然选择了一个初涉官场的人物视角,通过主人公池大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给读者刻画出一幅宦海众生的浮世绘。”
一个中国人用字构造出来的“浮世绘”。
作为一部追问人生意义的小说,答案并不重要,而提出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并使我们每个人都对问题进行真诚而深切的思考,才是作品的成功之处。《沧浪之水》正是如此。
未读过此书,但深深赞同上述结论。
诸如人生意义这样的命题,我觉得说难不难说易不易。说清楚了是到破天机,说不清楚是误人子弟。皆不足取。
Re:Re:《沧浪之水》面对意义的真空
人气 74 回复 0 作者:许志为 2002-10-21 14:05:49 回复珍藏
现实中的部分的池大为 -- 详见《南方周末》上周头版的《吕日周真相》
“我曾在大连的棒槌岛上观海潮,那迎面扑来的浪头,排山倒海般轰地扑向海岸,似乎力量惊人。可浪退后一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一两个人的一两次冲击,不能期望过高,但是,成千上万这样的人的持续不断的冲击,就能改变整个社会。”
Re:《沧浪之水》面对意义的真空
人气 37 回复 0 作者:朱江 2002-10-22 15:26:11 回复珍藏
“看书并不费时间,费时间的是看完以后的想!”——三毛
我总是很喜欢三毛的这句话,其实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就会不同。
其实同与不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而这些启示又会帮助我们获得什么!
书,就想一包药,人吃了能治病,老鼠吃了会升天,我不知道你的肠胃如何,我只希望吃的东西,不要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