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部 张官云
不久以前,好友江涌我们在省国税局一块儿吃饭。饭桌上聊起了计算机技术,一桌子人都是搞电脑的,大家都在拼命地学习着某些技术。但是江涌的一番话却语惊四座。他说:“咱们都一样,学习电脑技术,但是咱们都没有技术!你说,你有什么技术?!VB VC是你的技术吗?是微软的技术,delphi是你的技术吗?是Borland的技术,java是你的技术吗?是太阳公司的技术,你有什么技术!?你我不过是按照别人定好的语法来写程序而已。我们根本就没有技术!”
真是一句话惊醒梦中人!江涌是一个很爱钻研技术的人,由于技术出众,他和陈昆、张勇刚等人经常被省国税局借调去解决技术问题,这样一个人居然会说自己没有技术!大家都是搞计算机技术的,这引起了我的震动,我的深思。
长期以来,我一直对技术有个困惑,为什么做软件的人总是在吃青春饭,人老珠黄就不行了。我在《三十不惑》中曾经感叹过:“上邪!我欲与科技相知,长用无绝衰。sun无钱,微软而竭,雅虎惴惴,狼 (朗)讯灭,优沙合,我也有饭嚼!”技术更新如此之快,我们做软件的有几个人能够跟得上发展?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企业呢?想像一下:一个企业如果总是跟在美国的技术后面踉踉跄跄地爬行,它能跟随多久呢?
这个问题一直烦扰着我,现在我终于想清楚了!江涌说的没错,如果我们只是懂得vb/vc,只会用java编程,或者会用现在流行的.NET,那么我们根本就没有技术!没错,我们没有技术!
我们没有技术?!那么我们这些做技术的人怎么生存呢?我们这样的技术公司怎么生存呢?没有技术,我们不是早就完蛋了吗?
举个例子,你会开车,有驾照,你就可以经营交通运输了吗?也许可以,但是这远远不够,即便是经营最简单的中巴车,至少要两个人,一个会开车,一个会吆喝,会收钱,还要会算账,会上税,甚至要会走后门;光会开车是不够的。在这里,开车不是他的关键技术,如何让客户乘坐舒适,如何更加快捷、更加安全,这些才是他们的技术。再比如说盖一幢大楼,我们只要会砌墙就可以了吗?显然不行,在砌墙之前,我们至少要了解用户要什么样的房子,有什么样的地皮,周边环境如何,然后是设计,计算它的应力、成本什么的厖最后才来盖这幢房子。光会砌墙,即便是用美国进口的什么设备来砌墙,也是盖不了房子的。在这里,砌墙不是关键技术,如何美观、适用、防震等才是建筑公司的技术。
这么说,我们还是有技术的,只是我们很多人,特别是一些程序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因为我们不仅仅会vb/vc,或者JAVA,或者.NET,我们还会做出符合用户需求的系统来,VB/VC、java、net等不是我们的技术,但是符合用户需求的系统就是我们的技术!我们真正的饭碗在这里,而不是那些编程语言!
事实上,在信息系统中有很多层次,我们在某一个层次上,以网络的7层模型来看,不同的层次需要不同的技术,也就有不同的公司在这些层次上经营:
接近用户(比特)接近物质(原子)
如图所示,amp、朗讯等公司在物理层发财;3com、Dlink等公司在数据链路层发财;思科、中国电信等公司在网络层发财;天融信、诺顿等公司在传输层发财,微软、网景等公司在表示层决出了高下,而我们呢,我们在应用层挣点小钱,但愿能够发财!以上是按照网络模型来理解的技术,再看计算机模型:
物质(原子)
用户(比特)
如图:这是一个weborowser计算机信息系统模型,Intel、AMD等公司在CPU这一层发财;台湾的很多板卡公司在总线、外设这一层发财;IBM等公司则在高端发财;微软等美国公司在操作系统这一层发财;其他的如数据库、中间件、编程语言等,统统都是美国佬在发财!而我们,我们在应用软件这一层挣点钱!这个图同时也说明为什么美国人富,中国人穷。>
看了这两个图,就明白了,我们并不是没有技术,而是由我们处在比较尴尬的一层上。计算机的很多关键技术都被老美垄断了,要赶上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申总说:“凡是通用的东西,都被老美做了,我们要做的是不通用的。”也就是说,我们还有很大一块市场,来实现我们的夙愿:行业应用。那么我们的技术不是什么JAVA/.NET,而是如何做好这些应用。
微软、IBM都拿出了策略,要在中国培养大批的软件人才,其实,这是出于他们商业目标而定下的。虽然这是一个双赢的策略,但是谁赢得多点,谁赢得少点,并没有数字说话。我想,2/8定理依然有效,IBM赢得了80%,我们赢得了20%,甚至是1/9的比例。在他们的策略中,所谓那些的软件人才,就是没有自己的技术,而学会了大量他们技术的人。学会了他们的技术,头脑不清醒的就成为他们的喉舌、他们的信徒、他们的传教士!君不见CSDN上面每天都有很多程序员争论着,为了.net和java而互相攻击、谩骂,如果我们只看到.net,只看到java,而不知道还有别的技术,不发展自己的技术,那么我们就会丧失自我,随波逐流!
我这么说,可不是要放弃学习这些技术,相反,我还极力支持您去学习这些技术,师夷之长以制夷嘛。至少我自己就是这样,正在发狠地学习!但是永远不要忘记,那不是你的技术,而是你的工具!不要以为掌握了工具就是掌握了技术,会用钢笔并不等于会写文章,会用PHOTOSHOP并不等于就会做设计,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如果连字都不会写,怎么可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呢?所以,我们应该把次要精力放在别人的技术上,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技术上:我们的网络解决方案、我们的电子政务技术、我们的企业信息化技术、我们的旅游电子商务技术,这些才是我们的技术。我们在对应用的深刻理解之上,揉进我们的信息技术,制造出超乎要求的产品,并且在这个产品上精益求精:每一处人性化的设计,每一个贴紧用户的改进,每一个小毛病的消除,每一项及时到位的服务,这才是我们的技术!不是微软的技术,不是IBM的技术,也不是SUN的技术,而实实在在是我们的技术!
这方面,国内有好多公司值得我们学习,比如用友、金碟,他们决不会夸耀他们的学的java/.net多么多么好,而是要宣传他们的财务软件做的如何符合中国国情,如何方便统计等等,那些才是他们的技术棗不受制于美国公司的技术。我相信,在对行业的深刻理解之上,完全可以抽象出独立的体系,不管用什么操作系统,不管是什么数据库,也不管是什么开发工具,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而不是简单的跟随。用友等公司在十多年前就用早期的开发工具来编写他们的软件,那些是和现在比起来很落后的语言。这么多年来,计算机语言风云变幻,他们却没有疲于追赶。就是因为电脑语言对他们来说仅仅是工具,而他们自己的核心技术不但没有落后,反而日渐成熟。事实上,我们公司也一直是这样的,我们去竞标的时候,展示的不是我们学的如何好,而是我们的技术如何贴近用户,如何适用。这一次电子政务的竞标当中,我们在软件商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自己的技术!
在平时,我听到我们很多技术人员讨论的最多的是编程语言的写法,而不是如何精心打磨我们产品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讨论最多的是别人的技术,而不是自己的技术。这样,注定要吃青春饭:没有一个人能够跟随别人的技术到老。但是如果发展的是自己的技术,我们必然越老越是炉火纯青!
所以,我给同行朋友们一个建议:如果您希望在IT业中有所建树,请好好关注您自己的技术,兼顾那些别人的技术,比例多大为好呢?2/8定理应该是不错的选择,80%用在自己的技术上,20%用于掌握那些别人的技术。
前不久,我看到一则采访,说一家MBA学校有个企业家学员,开学的第二天,学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猛然发觉:他们的企业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惊出一身冷汗!于是第二天就回到山东,召集领导层,开了两天的会,终于定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战略,一个月后,跑到美国注册了一家公司,开始他们的海外中药事业的拓展。
对于我们这样的技术性公司,技术理所当然地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我们要每天都打磨自己的技术,使之精益求精,然后,我们要在技术之外包裹上市场、管理,最后,在更外围的层次上建立我们的企业文化,形成一个完整的、健康的公司。我们公司在几年前就确定了我们的战略方案:eNET/ eGOV/ eERP/ eTOUR。其实,这些方案不仅仅是解决方案,而且有我们实实在在的技术再里边。现在,我们公司成为云南唯一通过了CMM2的公司,业务上,也在云南省名列前茅,这和公司发展自己的技术这一战略是分不开的。所以,我相信公司一定还会在这方面加大力度。
以上是我对“自己的技术”的理解,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业务的深入,我们自己的技术会发展得更加成熟!更加高效!也更加具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