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滨
建国以后,国家掀起对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同时完成了对城市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不仅私有制在中国的土地上被消灭,私有经济也被打入另册。时间一晃就是五十年,在这五十年当中,私有经济并没有被完全消灭,它在各个领域悄悄的、顽强的生存着,每当国民经济遇到困难,人民生活受到威胁时,私有经济总是以各种合法的和非法的方式在拯救着这个民族。即使是在极左思潮发挥到极限的文化大革命中,私营经济也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在到处"滋生着各种尾巴"。通过几十年的顽强拼搏,它终于让党和政府认识到,在私有制被推翻的社会主义国家里,私营经济有其社会历史根源,有其社会现实需要,有其经济基础,私营经济不可能随私有制被消灭,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时期中的必然反映。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私营经济正式被定位于国民经济的补充地位,私营经济终于被接受了。从此以后,私营经济在中华大地上名正言顺的重现光彩,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和无与伦比的活力迅速蔓延、扩张、膨胀,终于成为了国民经济成份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私营经济崛起了,私营经济的企业家们由于超前的意识、灵活的经营、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但是在私营经济迅猛发展的旅途中,国民待遇、市场准入、土地问题、贷款问题、乱收费、摊派、人才流动、进出口权、税收政策等等,并没有因为被宪法承认而得到合理的解决,私营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生存环境在限制企业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法律严重的滞后于企业发展的需要,私营企业家在各种不同会议、场合发出一个共同的呼声,要求政府迅速改变观念,使之适合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私营企业家们的急切的要求下,也应该看到,中国走过了五十年公有制计划经济的路,从思想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经济规划等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政策的模式都有完全是公有制的原则和色彩,庞大的国家机器,要从高速运行的贯性中停下来,然后再反转,是具有较大困难的,是需要时间的。这一转变不仅仅是一个政策的下达、一项法律条文的制定,而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是一场重要的社会历史变革,在变革过程中,政府、党、国家、每一位公民将面临观念、行为、思维方式的改变,这一改变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把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时机,也同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到两种不同所有制形式在思想观念方面的调适性,一是党和政府的确要意识到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实际需要,快速从单一经济模式中解放出来,尽快全面的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
私营企业家们也应该客观的理解和看到,国家在经济体制调整过程中,因受其民族文化、历史原因、政治体制、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制约,而在社会变革中所遇到的困难,积极、正确的方法是协助政府从一种模式平稳过渡到另一仲模式,而不是全盘否定过去的模式再重新建立一种模式,这样就需要私营企业家们在要求政府尽快改变观念的同时,也要调整自身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使之更适合于社会形式,和国家的变革行为保持同步改变。这样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过渡,对企业树立社会形象,提高知名度,获得更大经济效益也有好处,一个健康、文明、发达的社会应该是各政党、各阶层、各种公有制和谐共处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我们多年努力,希望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