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旁观优耐达

言需早

前提

1、不否认,甚至钦佩优耐达在很短时间内作出的努力和业绩。

2、正因为有了前几年的蓄势,才有今天的新要求(要求优耐达新思维)。

3、十分关心优耐达的人,才会如此写文章。(批与评优耐达)

优耐达决策层的缺陷

人员结构的缺陷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优耐达决策层的人物全应归入“技术派”,包括冲锋陷阵的申、王,和负责企业发展的熊,更不用说负责工程的吴、林诸君。

现代社会要求,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活动家,甚至于(在中国)必须是一个政治家。

优耐达决策层缺乏两种人:

一是拥有广泛社会关系,特别是中上层关系的“公关总管”或“公关顾问”;

二是缺乏谙熟资本操作和资本运用(借贷、控制等)的“财务总监”或“财务顾问”,这两者的具备(或成长),是公司走向迅速壮大的“必须品”。

思维求异性的缺陷

技术派的人员,为解决一个问题,总是朝着统一的目标迈进,这种思维的求同性会影响到公司的日常管理和个人生活中。

优耐达决策层人员,大体近似的个人经历,也使得其思维容易取得一致的见解。《今日优耐达》即是明证。

思维求同的弊端,在“文革”中体现最为明显:“统一思想,统一指挥,统一步调,统一行动”的口号,想必每个人都还记得。这使得中国历史停顿或倒退了几十年!

思维的求异,不是要相互反对,而是要有“与众不同”的新思想,然后求得更进一步的趋同,最终走向同一。

公共关系的缺陷

指导思想的缺陷:

申总一次曾说:“现在象优耐达这样的,凭技术实力开拓市场的公司已不多了”。(一个正直人的赞誉?)若对这句话逆向思维,何以众多的公司皆不“正”了吗?其原因是社会使之然,然而再逆向思维下去,是我去适应社会,还是希望环境来适应我?

如果把“技术”当做王牌之一来用呢?

技术型决策层,决定了技术的地位。数十年前,“实业救国论”者何以终不能登上历史舞台?

难道只有“市场人士”才是公关对象?

公关层次的缺陷

优耐达过去不缺公关“力度”,而是缺“层次”,优耐达一直把“生意伙伴、市场人士、潜在生意伙伴”作为公关对象,这是前期发展的必须与必然,但一些短期内不会成为潜在生意伙伴,甚至于相当长一段时间也不会成为“市场”的人员,是不能排除在外的。

这些人员是指中层甚至低层干部,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是今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伙伴,甚至依托。

建立几个小圈子,优耐达来做其中的“交集”如何?但必须做好持久战的长期工作准备。

对股份制理解的缺陷

股份制是分层次的,不要以为一“股”之后,便大家一致了,这只是形式。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企业风起云涌的“购并”题材值得重视和思考,一些企业集团的兴起,也就是3—5年时间,大多通过控股来实现对资产的支配权,而“抓大放小”的政策,给予了有实力的企业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的机会。

资本运作中51%的控股权的掌握与运用是一门学问。

优耐达还不扩张吗?

信息化浪潮是良好的时机

最早进入信息化的诸君,现在终于有了广阔天地。

找一个优势,加在自己身上。

加大公关宣传力度,特别是对政府公关宣传。

树立做信息产业排头兵的思想,加快资本的利用速度,迅速扩张。

结语

1、没有人能这样评论优耐达,包括“当局者”在内。

2、在众多誉美之中,第一个批与评优耐达的旁观者。

3、相信大多数观念是对的,虽然有些地方颇觉得辞不达意。